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与学科建设情况
清华大学哲学学科,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哲学系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两个哲学系之一,其奠基者(金岳霖、冯友兰)开创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知识典范,对后来的哲学著述产生了极大影响;“西南联大时期”是清华哲学学科的定型期,亦即“清华哲学学派”的形成时期,其特点是在文化立场上提倡“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在哲学方法上以分析和诠释为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哲学系的教师被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成为其中坚力量,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继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和影响。2000年5月,清华大学哲学系正式复建,广泛引进国内外哲学教研人才。2004年获教育部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下设8个二级学科,学科完整,特色鲜明。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是基础学科,外国哲学方向设“贺麟讲席教授团”;逻辑学、伦理学是优势学科,逻辑学方向设“金岳霖讲席教授团”;宗教学、美学、科技哲学为特色学科。另有一批联属性校级科研机构,如以中国哲学学科的教师团队为主体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教师团队为主体的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以伦理学和宗教学学科的教师团队为主体的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以逻辑学学科的教师团队为主体的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
目前哲学学科有国内外教师41人,其中哲学系专任教师 26人,长聘教授15人,教授1人,长聘副教授5人,准聘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1人;与科学史系双聘3人;与马院双聘2人,与新雅书院双聘2人,特聘国际讲席教授8人。成员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陈来),全国八个哲学一级学会会长中的 2 个(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2 名(万俊人、陈来), 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4人(万俊人、丁四新、刘奋荣、夏莹),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赵金刚)。
(二)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哲学学科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端哲学人才。本学科拥有一流生源,硕、博士研究生来源高校主要有北大、人大、复旦、南大、北师大、中大、武大、浙大等,另有来自欧美、日韩及港台地区的留学生。
2021年硕士毕业11人,授予学位11人(其中国际生1人)。博士毕业30人,授予学位31人(其中港澳台学生2人,补授1人)。就业率百分百,硕士就业去向领域宽,但多数学生选择升学,继续深造;博士就业以高等教育单位为主。
(三)研究生导师状况
根据最新《招生简章》中公布的博士指导教师数,哲学学科共有25位博导、8位硕导(仅统计评估期内实际指导硕士生的导师人数,不包括“博导”)。研究生导师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26-35岁有1人,36-45岁有12人,46-59岁有13人,60岁及以上有6人。学历结构中博士学位教师共29人,硕士学位教师2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哲学学科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中,从院办到系办有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2020-2021年哲学系发展研究生党员共21名。
本学科所依托的院系设有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等专职辅导员4人,学生兼职辅导员3人。院办专门设有学工部,系里有专业教师,系办辅助院办和教师的各项工作。每年定期开展党团活动,如党支部共建、党课学习、参观访问、观看红色电影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术、体育文艺活动。每年暑期都专门开设学生的暑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抓住建党百年、建校110周年等重要契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启动大会,根据《面向人文学院全体学生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项工作方案》,通过举办专场报告、经典研读、系列展览等方式,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展有人文特色的学术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学术文化氛围。积极举办各类体育活动,联合兄弟院系举办理论学习、文体比赛等多场联谊。组织观看多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红色电影,如《袁隆平》《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等。让学生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地抒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尽可能地体会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拼搏精神,尽可能地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三)学风建设情况
哲学学科注重推进学风建设,以加强教学制度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为两个把手,以完善的教学体系和优良的教师队伍来带动学风。研究生入学伊始,开展“讲学风”教育,请专业教师和老生参加,进行专业交流会,帮助同学们解答疑惑,为后续进行专业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开展各类活动,切实营造良好学风。举办系列讲座,读书会、座谈会,研讨会提高学生们的科研实践能力、专业写作水平。在交流中拓宽视野,在沟通中培养学术规范,确保优良的学风。加强就业指导,请校友分享交流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2021年人文学院组织的“人文人”在“马院”主题学术就业分享会、高校学术就业分享会、人文学院就业动员会等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哲学学科重视公益文化建设,力争为群众办实事。哲学学科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服务,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开展以来,哲学学科多位研究生参与到此项工作,多次做志愿服务,引导学生、教师和社区人员,保障了接种工作有序开展。2022年1月冬奥会,哲学学科多位研究生担任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奥运工作的培训工作,用最佳的状态保障奥运工作。
(五)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哲学学科的学生党建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在学院党支部的领导下稳步、高效推进。由教研一线教师党员和优秀研究生党员担任“双肩挑”辅导员,日常管理服务中,在开学季和毕业季,他们负责学生党组织关系的转入与转出,材料审核、函调,发展学生党员,组织党课学习,组织筹划党组织生活。院系的导师、党支部会定期与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转正党员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考核学生的表现,把关政审。院、系党支部还组织协调各专业的老师讲党课,搭建思想沟通的平台。总体上来看,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繁重,但是在完善的、有效的工作机制下,哲学系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平稳性的进展。
(六)其他特色工作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完美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马克思主哲学利用专业优势,进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原著研读,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原著,通过研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其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积极成果,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使文本与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实践进一步紧密结合,巩固学生对党的政策方针的学理理解,树立共产主义理论自信。中国哲学学科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阐述,重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出中国哲学独特的魅力和时代价值,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伦理学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并准确诊断当今时代和世界的伦理问题,真正认识当代中国的文明与文化特色。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根据哲学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哲学学科坚持课程建设,制定详细的专业课程建设规划,紧紧围绕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最终形成自有特色的课程建设。硕、博专业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面覆盖了八个二级学科。学生们可根据专业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及个人兴趣,自由地、系统性地选课。
为方便研究生了解课程信息、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每年对研究生课程库中的课程信息进行更新,移除不再开设的课程,增加新课。积极开展一定数量的英文课程。目前,《行动哲学》(唐浩)、《康德的道德哲学》(Otfried Höffe)、《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读》(Michael Beaney)等三门课程为全英文教学。
(二)导师选拔培训
为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组织博士生指导教师(特别是新上岗指导教师)学习交流,分享经验,促进发展。通过培训,与会导师对当下研究生教育形势、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等基本情况、要求和长远规划,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三)落实导师责权机制情况
2020年3月13日清华大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指出“研究生是其学位论文的直接责任人,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2020年11月4日,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哲学学科的导师,公正、公平地招生,用心、全心地培养,同时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导师根据社会需求、培养条件和指导能力,合理调整自身指导研究生数量,确保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供指导。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践。对培养过程中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年度进展报告、最终学术报告、学位答辩等环节,高质量要求,绝不含糊。并以身作则,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指导研究生学术写作,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严格把关。注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协助他们联系工作。
(四)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哲学学科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学习教育部和学校有关师德师风建设文件,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责任的“良师益友”;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哲学系党支部积极开展组织生活,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推动本系师德师风建设。哲学学科定期在全系会议中宣讲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劝勉教师重视师德师风,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哲学学科教师积极响应清华大学的号召,如期按照教学日历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出以教书育人为重、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可贵品质。“金岳霖讲席教授团”魏达格(Dag Westerstalh)教授身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学习在线软件使用,多次与助教和学生测试,从8000公里之外给清华学生在线上课。应外校广大师生的要求,他又不辞辛劳,把逻辑课做成Mooc课,面向社会观众开放。2020年6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专门采访了他,赞扬清华哲学学科的国际讲席教授以实际行动加入抗击病毒的伟大战役。
(五)学术训练情况
学术训练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必须的基本功。哲学学科将学术训练贯穿在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特别体现在清华哲学学科经过探索所形成的三种功能不同的课程模式。 1.“Seminar(研讨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经典著作,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理性表达、正当辩护、深度反思批判的“做哲学”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力、创造力和独立科研能力。2.“Colloquium(论文讨论课)”,注重批评性讨论,培养作为专业学术训练最重要一环的哲学论文写作能力,以思辨缜密、论证严谨、运思行文清晰畅达为主要目标提高哲学写作能力。3.“国际双边联合课程”,一方面通过常规性的国际交换项目,将学生选派到国际名校进行异地培养,拓展学生的学术眼界和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以“金岳霖讲席教授(团)”“贺麟讲席教授(团)”等名衔聘请国际一流逻辑学、西方哲学专家,来清华直接开设英文专业课程,学生与国际名师直接交流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能力。
(六)学术交流情况
哲学学科以座谈会、讨论会、学术研讨会、新书研讨会、读书会、讲座等方式与国内外学术界同道进行学术交流。哲学系主办或协办的国际国内会议多达15场,累积校内参加人数近500人。如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得到国际逻辑学团队的鼎力支持,一支来自美国、荷兰、德国、法国、丹麦、印度等国家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逻辑学家志愿组成的线访问学者团队,为清华师生提供每周一次的学术前沿报告。同时,多位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多场,做主题演讲,传播与交流学术。
(七)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哲学学科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在招生环节,注重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培养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学风道德与学术素养。新生入学之初,进行“新生入学教育”,重点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为后续的学习、写作和科学研究奠定理论指导。2021年,请吴国盛教授作题为“如何写学术论文”的讲座,从学术意识、同行意识、问题意识、文献意识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术论文的写作思路,并讲述了学术训练的必要性。其中线上参会人数500余人,线下参会人数70余人。
哲学学科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健全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和指导,检查、审核所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是否符合学术诚信。如有学术不端的事情发生,本学科严格执行《清华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经2016年12月28日校务会讨论通过),严格遵循“受理与调查”“认定”“处理”“复核”等程序开展。
(八)研究生奖助情况
建立研究生奖助体系,对激发学生学习、科研和实践会起到激励作用,也有助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校设以及院系设各类奖学金。2020-2021两年间,哲学系8人获得国家奖学金;9人获大成国学奖学金;43人获得综合奖学金;4人获得助学金。
“三助岗”的设置,是研究生奖助金中的一项。根据《清华大学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岗位管理办法》,院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校级助教岗位和院级助教、助管岗位。2020—2021年间,哲学系学生共担任271岗位。承担三助岗位的同学,都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岗位任务,保障了教育体系的完善。
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每年博士新生还有“未来学者奖学金”,此项评定工作在每年博士生招生录取期间进行。
(九)其他特色情况
哲学学位在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工作中,尤其注重从读书会中培养论文写作等多种能力,这也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特色所在。读书会可以培养研究生写“两种报告”(经典导读报告和学术论文)和研读经典这两种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与中国哲学等基础学科在此方面表现突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学科负责人组织马恩经典著作读书会(Seminar),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原著精读,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理性表达、正当辩护、深度反思批判等“做哲学”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力、创造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哲学学科毕业生普遍反映良好,认为他们工作认真负责,能力强,主动性高,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哲学学科拥有优质生源,在校学习情况整体良好。在疫情影响下,除了特殊情况,均能到校,按时上课,积极参加学术和科研各类活动。经过教师团队精心培养,在校生总体学习成绩优良。强化导师制,支持读书会。
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与提高首先是通过导师把关,落实于综合考试、开题、中期考核、年度进展报告、最终报告、格式审查、公开评审和答辩等环节。在此基础上,有论文查重、隐名评阅、分学位审议、抽检和评奖等环节来衡量和监督论文质量。2020年至2021年期间,有3篇博士论文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用人单位对哲学学科毕业生的反馈良好。
(二)教师队伍建设
清华大学哲学系整个教学与科研团队是通过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高校引进拔尖人才或杰出学者组建的,不仅在教学科研上起点高,而且学术风格与学术观点比较多样化,有利于学科的健康、良性的发展。
2020年至2021年,共引进3位副教授。赵金刚副教授(中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瞿旭彤副教授(宗教学,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Andree Hahmann副教授(外国哲学,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2020年“贺麟外国哲学讲席教授团”正式签约,聘请四位国际知名哲学家Ortfrid Hoeffe教授(图宾根大学)、Charles Travis教授(伦敦国王学院)、Michael Beaney教授(柏林洪堡大学)、Robert Stern教授(谢菲尔德大学)。逻辑学方向聘请卓越访问教授冯琦教授。通过师资引育,对学科发展、科研和人才培养起到显著的作用,尤其外籍教师的引进,营造良好的国际互动氛围,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科学研究(包括研究生科研状况)
教师和博士后的科学研究水平硕果颇丰,发表中文期刊论文161篇,其中CSSCI论文93篇,《人大报刊索引》1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4篇,《新华文摘》7篇。如陈来教授在《文史哲》2020年发表《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丁四新教授2020年在《哲学研究》发表《“数”的哲学观念再论与早期中国的宇宙论数理》,唐文明教授2021年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气化、形化与德化—周敦颐太极图再论》等文章。外文期刊论文22篇,SCI 3篇,AHCI 3篇。如Arsher Jiang 2021年在Synthese发表“Against Hirsch’s Metaontological Deflationism”,俞珺华2020年在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发表“Lyndon interpolation theorem of instantial neighborhood logic–constructively via a sequent calculus”,袁艾2021年在Early China发表“Silene in Early China: Yanzichunqiu and Beyond”等。中文专著9部,外文专著5部,译著12部,参与编著9部。本学科多位教师的研究成果获得奖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5项,获得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以及多项学会学术奖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青年项目3项。北京市社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1项,以及多项各部委、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与自主科研项目。
硕博士研究生共发表论文82篇,其中外文论文6篇。SCI收录论文2篇,A&HCI收录论文1篇,CSSCI收录论文40篇。多次参加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多次获得学术论坛奖项。如孟少杰2021年在《哲学研究》发表《朱子的“诚意论”及其道德动力》,蔡杰2021年在《哲学动态》发表《<儒行>的社会性:儒家的一个可能走向》,李大柱2020年在Journal of Logic and Computation发表“Losing Connection: the Modal Logic of Definable Link Deletion”。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哲学学科凭借学科专业优势,在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哲学学科以陈来教授为首的中国哲学团队,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现代性的阐释,成绩斐然。
(五)产学研合作情况
哲学学科近两年产学研合作主体意识增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热情提高,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在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
(六)服务国家战略
哲学学科利用人才优势,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道德与宗教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等为平台,发挥智库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为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制定建言献策。
2021年陈来教授参加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会。此外多位教授继续担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国务院学位办的评委,参与国家和省部级学术评审、咨询和决策。多位教师继续担任全国一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等职务。继续创办或主持学术期刊与丛书,引领学术共同体发展。
(七)国际合作交流
哲学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势态良好,持续邀请国外著名学者讲座,举办国际学会研讨会和学术会议。2020年“贺麟外国哲学讲席教授团”正式签约,聘请四位国际知名哲学家担任Ortfrid Hoeffe(图宾根大学)、Charles Travis(伦敦国王学院)、Michael Beaney(柏林洪堡大学)、Robert Stern(谢菲尔德大学)。是继“金岳霖讲席教授(团)”之后的又一次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师资力量国际化程度高,直接开设英文专业课程,营造了良好的国际互动氛围,也为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注重“国际双边联合”培养。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20-2021年,共选派6名学生前往英国牛津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联合培养。2017级博士李大柱,2021年10月,首获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联授博士学位。
哲学学科多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国际化,推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外国哲学、逻辑学、宗教学、美学专业的多位教授有多部外文学术著作出版。如Asher Jiang在2020年完成的德文专著《从现象到思维:休谟语义学、概念理论及形而上学研究》,Brill出版。如刘奋荣和廖备水(浙江大学)作为客座编辑(Guest Editors)的Journal of Logic and Computation(JLC)新一期专辑最近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专业的多位教授的中文学术著作被翻译成外文,促进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的哲学研究状况的了解。如陈来教授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签约外文版权近20个语种,已出版英、俄、法、哈萨克等文10余种,荣获2020年"中国版权金奖",此奖项是中国版权领域内评选的唯一国际性奖项,也是国内版权领域的最高奖项。如韩立新教授的《〈巴黎手稿〉研究》,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其英文版2020年在Springer出版。如圣凯的《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其英文版A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Faith and Life 2020年在Brill出版。圣凯教授的专著《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增订版)》、陈来教授的专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唐文明教授的专著《与命与仁》入选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这些成果提升了清华大学哲学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更深地了解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
(八)其他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从2021年开始举办逻辑学暑期学校,邀请知名学者授课,向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放。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学习逻辑学、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未来学术研究培养后备人才。此外还推出逻辑学课程证书项目,共含四门课程,学生可通过同步或异步在线的方式参加课程学习,完成全部四门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得项目证书。同时通过在线的方式将部分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学生引入清华大学课堂,构建全球本土化课堂,增进学生国际沟通与理解,为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贡献力量。
五、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2018年,清华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现场评估会,参会有校外专家王南湜、干春松、杨学功、韩东晖、臧峰宇;校内专家有万俊人、宋继杰、唐文明、圣凯、刘奋荣、丁四新、蒋运鹏等哲学系教师。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清华大学已授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及结果处理办法》,2020-2021年国务院、北京市、清华大学三级部门,对哲学学科抽检论文共计7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抽检时间范围为2017年1月-2021年8月,结果均顺利通过,无任何问题。哲学学科继续严格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严抓学位论文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六、改进措施
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模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严格规范推免和统招过程中笔试与面试的程序,在学生志愿和学科分配之间力求平衡;改进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的考核方式与程序,确保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继续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哲学系建立合作,特别是联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机制,以保障清华大学哲学系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在清华学习期间都有机会到世界一流大学哲学系交流、访学,使学生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时都拥有必要的国际性理论视野。大力支持与推进各学科的读书会。加大力度支持哲学学科的慕课建设,目前已有外哲、中哲、美学及宗教学等学科录制、开设了慕课,在清华及其他高校供学生选修学习。
科学研究上,继续推进哲学经典、经典解释、哲学重大问题的研究。继续推进哲学跨学科与未来发展研究,体现在逻辑学和美学学科上。编辑出版“清华哲学文库”,推进“清华大学高端哲学讲坛”等相关讲座。
师资队伍上,现有专任教师,和其他兄弟院系相比规模太小,已成为哲学系继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的教师人数偏少急需引进相关师资人才。继续加大力度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引进拔尖人才,特别是年轻的杰出学者。
文化传承和创新上将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这个重大项目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以现代哲学的视野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重新叙述与书写;另一方面是以现代哲学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经典进行重新注释与勘定,以使这些思想经典与现代精神相融通而成为构建现代社会的思想资源。这方面研究工作,清华大学哲学系有独特优势。陈来负责国家社科基金“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重大研究专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已经启动。清华国学院对清华国学院的历史及其重要学者的著作进行系统整理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国际交流与合作上,继续通过短期海外学者访问平台,每年邀请五至十位著名学者或年轻的杰出学者前来讲学。下一步将着手搭建一个高端访问学者平台,并建立聘任国际著名学者前来短期任教的机制。与半岛线上官网世界一流哲学系建立互访机制,在邀请海外学者前来讲学的同时,派出学者到世界一流哲学系进行讲学、交流。与国外著名大学学者、出版社合作,推进教师研究成果的外译工作,提高清华哲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