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人文学院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新生孔维鑫,非常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初到清华园的感受。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可能大家大多像我一样,待在家中大半年,很多个人计划也被迫调整或取消。不过庆幸的是今年秋季我们得以顺利开学,以新生身份聚首清华园。作为学生,当我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环境,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踏实感,校内与世无争的静谧和夜晚图书馆的灯光都令人感到一切终于又步入正轨,可以安心地学习以及开展自己的学术研究。加之清华园的园林设计,颇具建筑之美的楼宇系馆,都更令我们新生沉浸其中。多达七座的图书馆、各种体育场馆以及分散在校园各处的二十多个食堂等学习设施、生活设施,都为我们安心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各层面的保障。不过当然,目前疫情并未结束,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能顺利开学回到校园,无疑有赖于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和学院各位老师对开学工作事无巨细的斟酌和落实,这些幕后的用心与努力在我们开学前收到的缜密细致的新生入学须知等文件中均可见一斑。所以作为一名能够顺利开学的新生,我首先想向各位老师做出的辛勤工作道谢。
在我读本硕期间,就对清华人的担当有所了解。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关口,我也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清华人的责任和担当。比如多个科研攻关成果已经在国家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又比如,很多清华学子作为志愿者奔赴抗疫前线。我特别注意到人文学院也在众多抗疫相关社会工作中发挥着作用,比如开展同心抗疫系列活动,同心相连,共同抗疫,为在鄂同学带去人文学院师生的关怀与鼓励。再比如人文学院开展了数期疫情相关人文作品征集活动,呈现了人文对于抚慰人心和记录时代的独特价值。以上种种,都让我这个准清华人文人对服务社会充满动力,希望未来能发挥自己所长服务社会,力行济世。
说到人文的济世维度,不得不提及清华人文的相关传统,比如所谓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他们以开拓性的思想和扎实的研究为近代中国多个人文学科领域奠基,此外他们也常常充满家国济世情怀。梁启超本人亲历亲为了种种社会变革运动,他还曾对阳明哲学中的知行合一命题进行专门研究,对实践力行的哲学大加提倡。王国维与国家共命运。陈寅恪应着时代提出非凡的学术思想理念。赵元任当年对国语大力推行。这些都体现清华人文深厚的济世传统。人文精神往往体现为对人本身以及对人的时代处境的关怀,并且由于一体之仁的道德动力,这种关怀一定要跃出思想情感领域,进入社会实践领域以实现对人的切实关照,进而达成类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效果,此即人文济世的体现。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文绝非空中楼阁或所谓“无用之学”。它往往会通过对人的道德、审美等维度的培养来使人从根本上获得一种不容已的动力,去参与现实。在给予人精神情感层面的抚慰的同时,往往会接着越向社会层面给予人切实的现实关照。我们清华人文又接续起了济世人文的深厚传统,今天的清华人文学院,各位备受尊敬的老师们仍然以扎实的学问功力和广博的济世情怀对我们言传身教,我们学生十分有幸能沐于此春风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好研究,以扎实的学问和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
我们都是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新的一份子加入清华人文学院,相应地我们更当主动承接起清华人的责任与担当和我们人文学院深厚的济世传统,不过我想任重道远的同时亦有所乐在其中。中国传统向来以学为乐,尤以能与同志共学为幸事。清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环境,我们数以百人计的同志道友畅游其间,大概天下至乐不过如此。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