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12.22清华国学院“陈寅恪纪念讲座”(共八讲)" style="color:#333333;">11.29-12.22清华国学院“陈寅恪纪念讲座”(共八讲)2011-11-15
11.18 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第二讲2011-11-15
题目:欧亚与世界史语境中的传统中国(Traditional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Eurasian and World History)
主讲人:梅维恒(Victor H.Mair)
时间:2011年11月29日—12月22日每周二、周四下午15:20-16:55,共8次。
地点:文北楼309
中国往往被视作一个被隔绝的国家,它地处遥远的东亚腹地,在长城自守,对其他国家秘而不宣。梅维恒教授将以世界性的眼光分析“传统中国”这一概念,追溯中国自古以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本,揭示跨文化交往在形塑上古至15世纪中期中国史中的重要意义。听众由此会将中国史看作世界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不再是一个迥异于其他社会及文化的文明。
第一讲:课程简介近年来,学者们成功挑战了这一观念:中华文明,尤其是它的早期,处于一种隔绝状态,几未受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相似地,早先的研究强调,中国王朝在与邻邦交往中扮演着被动角色,这一结论也遭到了审视。结合这些新近的分析,本讲座将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观照中国的过往,揭示跨文化交往在形塑上古至15世纪中期中国史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讲:中华眼中的外国人与外国考古学与文本资料显示,异域人士与中华腹地居住者的交往至少可追溯到商代(1766-1050 B.C.)。其交往形式,既包括上品交换,也不乏武力争端。在公元前1世纪,当司马迁编纂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历史时,他特以专篇记载了外国人及外国。后世的史书延续了这一传统,也专辟章节记录异域外邦或“蛮夷”,其中,御用史家会描述异国人的人种特征,记叙他们与中华王朝的臣属关系。我们还可以从检视其他许多种有关异邦、异国人的记述。而佛教文献对此类研究尤其具有价值。
第三讲:中原文明的崛起这一讲涵盖如下话题:早期东亚人的起源;书写的开端;青铜技术的运用;战车与骑马;连向海洋;“China”之名;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第四讲:新近在新疆考古发现的意义在当今的中国上古史研究中,新疆考古堪称最令人兴奋的研究区域之一。新近的发现深刻地意味着,欧亚文化在此地的出现是多么频繁。这一讲将特别聚焦于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和所谓的于田县北部墓葬。
第五讲: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与西方市场的连接之道是广为人知的丝绸之路(Die Seidenstrassen),这条穿越中亚的路得名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中亚地区是中国与其他帝国的主要通道。如第三讲所论,中国与中亚的接触可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年。波斯帝国、南亚与欧洲的形成,使中亚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更具重要意义。然而,中亚往往也是中华帝国的扩张目标。
第六讲:中国与佛教世界连接中国与南亚的商人和城镇中心,对佛教教义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前一讲所说,商人比传教僧侣更易于将佛教理念带入汉帝国。另一方面,城镇中心在机制上具有支持作用,为远途商人和僧侣群体提供了诸如集市、安置地、富有的捐助者等条件。实际上,长途贸易活动和城镇的新兴也促进了佛教在南亚的传播。文献和考古证据都显示,南亚大多数的早期僧侣寺院都靠近能吸收商贾阶层支持的城镇。佛教教义及修行从南亚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似乎也是如此。取道中亚和东南亚,来连接南亚城镇、港口与汉帝国,远途商人有助于刺激佛教理念和随身物品的交换。其后,商贸路线也对佛教教义从中国传播到韩国、日本等邻近邦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商业活动、城镇中心与佛教教义的密切结合,创生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网络,带动了整个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交流。
第七讲:商业时代的中国8世纪中期标志着中国商贸政策和经济结构的分水岭。曾经,一套严苛的体系将商贸活动控制、限制在指定的区域,甚至被划在城门之外,商人社会地位偏低,儒家厌恶逐利的贸易,这些都在所谓的“安禄山之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得唐帝国深陷财政危机。为了从财政瘫痪中复苏,唐朝政府创建了几项措施,以激活经济,重建帝国。这些措施,如本讲座所勾勒,不仅促发了中国内部商贸活动的快速兴起,也导致了跨国商贸的蓬勃发展。后一种发展,也离不开穆斯林贸易网络的形成,它将中国与波斯湾甚至更远的地方联系起来。藉由这两种发展,中国很快呈现为世界各国商人的主要目的地。事实上,在12、13世纪,随着大宗货物和瓷器等出口需求的增加,中国发挥着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8世纪中期另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海路的出现,它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沟通贸易的主要渠道。宋、元及明王朝都承继了唐朝对发展造船技术、远洋海运的重视。由此,从中国出发的商人开始了印度洋的冒险,并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商贸网络。中国对印度洋航线的探索,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中到达顶点,这一事件标志着,在15世纪早期的航海时代中,明朝在文化、经济、政治上具有明显优势。
第八讲:结论我们已追溯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中古,直至欧洲远洋时代,在文化、政治、经济上的进程。在本系列讲座中,贯穿于近四千年的史前史和历史的是中国命运的盈亏。中国时而多少紧密一统于一个朝代,时而分裂成两个或半岛线上官网(有时甚至是十数个)相互竞争的政权。不过,从第二个千年之后,往往会有一种向心力将中国从自我分裂中聚合起来。
梅维恒(Victor H.Mair,1943—),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教授,并在京都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兼任教职。梅维恒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古史、敦煌学,被称为“北美敦煌学第一人”,他的《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敦煌通俗叙事文学作品》等诸多著作都在中西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