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陈怡做客新人文讲座 探究《中庸》的逻辑解析和文本重构

(学生通讯员 耿雪)10月25日下午在六教,东南大学陈怡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庸》的逻辑解析和文本订正”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重新梳理《中庸》的内在逻辑结构,探讨文本修订和明晰概念内涵,以期能更好地阅读经典。

主讲人陈怡

陈怡指出《中庸》是《礼记》中的第31篇文章,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哲学论著,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论著,也是“四书”中最难读的经典。难读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庞杂,难以把握其内在逻辑结构;二是某些概念难以准确把握,如天、命、性、情、道,特别以“中庸”为甚;三是有些章节难读,如第1、第16、第20、第23章等,有多种原因,可能需要订正文本。

陈怡介绍了朱熹、郭沂和杜维明对《中庸》的逻辑结构的研究,陈怡认为,解析《中庸》的逻辑结构可以以《大学》为参考,以“至道”“至德”为依据,将其分为“纲”和“论”两部分:第一章为“纲”,其余为“论”,即“论述纲”。其中,“纲”又分为“形上”和“形下”,即“中庸之道”和“中庸之德”两部分。

陈怡逐章详细解析《中庸》文本结构,解读难以把握的概念,并进行文本订正。如讲解第1章(天命章)中“慎独”的新内涵,解读“中庸”的内涵是“致中和”,指出“中的哲学”涵义是中体、中节和中和;第一部分论“中庸之德”第1节(第2-11章)论述中庸的重要、特性及内涵,第2节(第12-16章)论述中庸的特性,第3节(第17-20章)论述中庸之德的作用及内涵,第20章(问政章)为全书枢纽,承上启下,阐述修身的内涵“五达道”“三达德”,但“行之者一”(诚),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五原则”(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最后再次强调“诚”“笃”的重要。第二部分为论中庸之道,第1节(第21章)论述诚明合一、性教合一、天人合一,第2节(第22-32)反复论述“天人合一”的作用和性质,阐述圣人“至诚”的重要性。他认为,第27章尤为重要,将“至德”上升到“至道”的高度,赞美“天道”大哉,但必待“至德”之君子而后行,故君子须全面把握中庸,方可上下从容、进退自如,第3节(第33章)论述中庸的“天人合一”境界。

对于《中庸》的思想和价值,陈怡指出,认为《中庸》是以“诚”为基础,以“中”为方法,以“和”为目的,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庸”是方法论上的“至法”,是以知、仁、勇、孝、礼等为其表征的“至德”,是基于“诚”的“至道”,使得儒家的“德本体”具有了“天命”的依据,成为“天人合一”之道,同时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合内外、一天人”的特质和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第二,《中庸》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第三,《中庸》是“儒家的《道德经》”,二者相通,都重视“第三者”,道家重视“三生万物”,儒家重视超越两个极端,达到和谐。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特邀专场,由(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历史系副教授程钢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陈怡,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分会顾问。曾兼任《中国大学教学》主编、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和高等教育学,主编、合著出版有《电力系统分析》《电子信息学科基础教程》《老子论语今读》《东南大学文化读本》《庄子内篇精读》和《道德经讲读》《庄子讲读》等书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北京大学学报》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次。2018年获得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