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日下午,人文学院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蒙民伟人文楼举行。院长刘石,副院长倪玉平、顾涛、张乐燕,院党委副书记曲莎莎,历史系主任仲伟民,院党委书记助理董智,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崔曦元以及各系教师代表、学院相关部门老师出席开学典礼。校友代表、外文系1993级本科毕业生吴靖受邀出席。典礼由院党委副书记赵金刚主持。
人文学院2023级研究生新生共报到185人,其中硕士生82人,博士生103人。
人文学院院长刘石热情欢迎全体研究生如愿加入(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这个宁静美好而又生气淋漓的学术家园,并分享了自己对人文学科意义价值的思考和对同学们的期许: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学科是最洞悉人性、贴近心灵的学科,也是最关乎真善美的学科。外欲人类和顺、世界大同,内欲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舍此无由。刘石特别提到,在人文学院悠久的人文传统中,有许多有温度有趣味的人文学者的故事,并从学识、思想、人格几个方面缅怀了历史系前辈何兆武先生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何先生沉潜学术,关怀社会,开朗达观,恬淡自守,保持一种人文学者应有的悦己而怡人的温度的赞扬与敬佩。他诚挚地期许同学们以清华人文历史上有温度的人文学者为努力弘扬和传授的目标,努力学习和践行前辈的风度,青春正好,奋力前行!
典礼特别邀请到校友代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文系英语专业1993级本科毕业生吴靖出席开学典礼,分享她关于人文社会学科在清华、在当今社会的作为的思考。吴靖校友认为: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和道路自信首先要包括对中华文明的气质的自信与继承,这是当代人文学科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保持东方文明的聪慧、温良、包容、平等的气质,也要吸纳西方思维体系中的逻辑、实证、准确和坚定。当今世界的工业化和技术化潮流不可逆转,人文的使命在于在技术化的世界中找到维系和建设人与社会的主体性,将技术人性化的方法;要学习、理解、欣赏技术之美,参与到赋予技术之美以中国性,以及从中国文化和实践中发现技术之美的事业中来,增益“技术之用、技术之美”论述中的中国影响和贡献,这也是在清华学习人文学科的重要优势和巨大责任。在一个话语民主和大众文化发达的社会,知识分子的公众表达在坚持知识和文化的独立性的同时,也应当努力成为平民和民众的一部分,更好地服务公众、参与公共生活。
教师代表、中文系教授刘勇(格非)从“知识积累”与研究工作所必须拥有的“问题意识”之间的关系出发,与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思考。他分享了朋友在欧洲学习的经历,建议同学们以“问题”为导向,一边研究一边学习,在研究中学习。他提醒大家,做研究必须把自己的问题摆进去。否则,学术研究就会沦为知识的搬运工——就像章学诚曾经批评的那样,只会吃桑叶,而不能吐丝;只知聚铜,不知如何做釜。在学术研究中,知识的积累和汲取,尤其是文献材料的研读,学术史的梳理或综合都十分重要;但没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视角,没有持续不断的认真思考,很难知晓浩如烟海的材料、文献与自己论题的相关性,也很难发现先行研究中存在的偏失、不足乃至错误。最后,刘老师祝同学们在清华期间学有所成,生活愉快。
在校生代表、外文系硕士生、学院研究生团总支书记谢吉航代表全体在校生,对新生同学的到来表示衷心的祝贺与热烈的欢迎,并从清华人文的深厚历史底蕴、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清华人的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与清华人文的深厚底蕴,给了人文拓荒者格物致知的广阔天地,也带来了更险峻的挑战;我们应当深入清华人文的优良传统,了解和遵循其根本价值、意义,同时让传统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生机;做学问要与实践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使命。追求理想的道路并非坦途,要耐得住冷板凳上的寂寞,经得起长期的积淀迷茫,方能赢得豁然开朗的贯通与成长。
新生代表、哲学系博士生叶晴代表全体新生分享了加入清华人文大家庭的感受。她表示,清华人文有着深厚的传统,今年正值人文学院从第一个十年跨入新十年之际,作为加入清华人文的学子,要用心学好专业知识,延续清华人文的深厚传统,肩负起人文学子的担当和使命;要传承“人文日新”的理念,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出新,常学常思,常思常新。身处当今时代,学习人文愈发彰显出独特的意义,要尝试多种可能性,重新叩问灵魂,追寻“人”本身的意义,探寻生活的真善美,触摸社会与时代的脉搏。希望各位同学能秉持人文精神,从容应对困难挑战,成就更宽广的胸怀,不负宝贵时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开学典礼在庄严雄伟的国歌声中开始,在优美深沉的校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