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张茜)4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系副教授牛可做客新人文讲座,在六教以“托举‘美国世纪’的人:20世纪的美国‘权势集团’”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阐释“权势集团”的内涵,分析其在美国社会文化历史中生成、流变、消解的历史以及对美国发展的影响。
主讲人 牛可
讲座伊始,牛可指出“权势集团”(the Establishment)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后来在美国迅速传播。“权势集团”是二十世纪中叶美国政治体系中承担关键作用的“优质”权力精英群体,也是牵涉美国社会和智识源流、反映美国制度和文化特质的独特历史现象。这一群体深刻影响美国的政治发展、内外政策和美国的世界角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初年作用尤为关键,从而成为塑造所谓“美国世纪”的支柱性力量。牛可从地域、宗教、家族血缘、精英学校、人脉和交际网络、职业来源、公共生活经历等方面解构分析“权势集团”的理想类型和特征差序。
牛可通过梳理美国历史上权力精英和精英统治传统,指出美国建国者多是具有智识、公共美德的“自然贵族”(natural aristocracy),19世纪初以来美国式贵族阶级成员创造“波士顿婆罗门”宣称其“种姓”兼具财富、智识和美德,在发展和领导艺术、文化、科学、政治、贸易和学术上有极大影响力。哈佛是波士顿婆罗门的产物,也是权势集团的养成所。在“镀金时代”,大企业和财富巨头、经营权革命和新职业阶层、新的专业主义文化和管理主义、结社主义和公民组织、“伟大的美国大学”、大基金会等发展迅速,19世纪晚期后工业化财富巨头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牛可从原型/中枢人物和次级类型人物两方面解析权势集团人群(prosopography)的构成类型、制度载体和社会网络,讲述其影响和智识文化特质。原型/中枢人物经历四代代际更替与传承,伊莱休·鲁特(Elihu Root)是“权势集团”始祖,亨利·史汀生(Henry Stimson)、约翰·麦克洛伊(John J. McCloy)、罗伯特·洛维特(Robert A. Lovett)等人皆为“权势集团”的核心人物。“权势集团”的次级类型包括精英大学校长、早期大基金会领导人、思想领袖和“公共哲学家”、社会科学领袖、科学领袖、选举政治家、专栏作家、职业外交官、情报共同体领袖人物和职业军人等。
牛可认为,美国政府和半政府机构、沿海都市商界、精英大学和学院、精英预科学校、大基金会、专业学会、智库、上流社会俱乐部和“圈子”、权威媒体等是权势集团集结和再生产的场所和网络。
牛可指出,“权势集团”有温和、保守、政治谨慎、排斥性和包容性相交织等智识文化特质,该群体虽于20世纪70年代逐渐裂解和消逝,但其作为“优质”权力精英群体深刻影响美国的政治发展、内外政策和美国的世界角色。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牛可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权势集团”内部思想差异、学术影响等问题。
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世界史系列专场》第十七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牛可,199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作为哈佛燕京学者(2004-2005学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2011-12学年)在纽约大学、洛克菲勒档案中心从事研究。研究涉及现代化/发展理论和进程,冷战史,美国社会科学史、高等教育史和智识生活史,美国国家构建(state building)等领域和问题,有多项论文和译著发表。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