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蔡文鹏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释选听学术讲座的价值

(学生通讯员 胡振坤)9月15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新学期首讲,以“‘无讲座,不清华’——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为例”为题,讲述《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缘起、发展与学习要点,帮助同学们深入、系统地了解《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以下简称“《讲座》课程”)课程设立的意义。


主讲人蔡文鹏

讲座伊始,蔡文鹏以“三问”为契子,通过追问“如何真懂学术讲座,如何真会听讲座、如何真养成选听讲座习惯”等问题讲解“无讲座,不清华”口号的由来与意义。蔡文鹏认为,学术讲座在国内外大学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大学的文化基因之一,无论是从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讲座都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文鹏回顾《讲座》课程的缘起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身为2005年启动的“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第二阶段:2008年秋季学期~2015年春季学期;第三阶段:2015年秋季学期~2019年秋季学期;第四阶段:2020年春季学期起至今。其在营造清华文化氛围,建设优质讲座系列,推动文化育人,促进学科交融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介绍《讲座》课程的改革愿景,期望能够继续加强和改进课程质量、扩大受益面,真正成为一门“金课”。

蔡文鹏强调,选修《讲座》课程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讲座》课程有内容的跨学科性、知识的前沿性、开放性、特殊性等基本特征,有至少六种层面的“对话”目的。他希望同学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嘴的“三动”方法,推荐运用好康奈尔笔记法等工具,汲取演讲人的思想精华,提升学习效率,实现课程对自身的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要努力做到“会通”,达到“开眼、开悟、开怀”的学习境界;懂得讲座,会听讲座,乐听讲座,养成选听讲座的好习惯,提升人生境界。

最后,蔡文鹏就如何写好《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书面报告提出建议。希望同学们牢记端正态度、了解特点、认识规律、明确要求、理清思路、掌握要领的“二十四字口诀”,运用好“五子棋成文法”与“SCQA故事法”,在写作中体现出读者思维、结构思维、创新思维。

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教授主持。


相关链接:

蔡文鹏,2006年初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法学博士。2009年8月留校工作至今。现任(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副教授、副院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等。

主要从事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与研究,合著、专著、参编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世纪清华 人文日新——清华大学文化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信仰危机与苏联的命运》等;曾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SRT计划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清华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优秀教师优秀奖、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等;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分会评为“大学素质教育工作优秀推动者”,荣获“全国宣传抗击‘非典’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