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孙秀林做客社科大讲堂 阐释大都市居住与空间

5月12日下午在云端课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孙秀林教授做客社科大讲堂,以“中国大都市的居住与空间分析:上海为例”为题,为在线师生阐释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大都市居住与空间分布形态的分析与思考。

主讲人孙秀林

讲座伊始,孙秀林教授以芝加哥为代表的美国城市化进程为楔子,系统性地回顾了城市社会学中关于空间分析的学术理论流脉发展。然后详细剖析描述北美城市空间分布的基本模型,包括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以及社会区分析模型。孙秀林强调,这些模型作为经典的城市空间研究范式,经过不断的修正和发展,在今天的相关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孙秀林认为,当今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居住与空间领域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各式新兴智能穿戴设备与交互软件的广泛使用,围绕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交通、工作、娱乐等方面产生了维度更加丰富的空间属性信息;另一方面,基于超强计算能力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突破传统研究主题的数据与分析模型限制。

孙秀林强调,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城市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城市之所以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知识与智慧更高密度的地方产生汇聚与碰撞,进而产生“1 + 1大于2”的效果,从而产生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创新,这也是城市的一种内在本质涵义。

最后,孙秀林指出,空间分析在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进行大数据的居住与空间研究,可以提供社会机制视角的深层思考,有助于认识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热点问题。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城市的人口居住、住房与迁移、社会交往、城市交通等议题,有助于未来更加合理地规划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孙秀林教授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城市外来人口与本地居住空间、政策驱动与城市居民迁移、城市空间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的2022年“社科大讲堂系列”第二讲,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孟天广副教授主持。

相关链接:

孙秀林,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层治理、城市社会学、空间分析等。相关学术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刊物,多篇文章获《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多项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哲社课题、上海教委创新项目等。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获2015年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论文奖。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