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在六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历史系长聘教授张绪山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近代‘权力腐败论’思想的形成及其社会意义”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师生梳理了“权力腐败论”思想的形成及历史发展脉络,阐释其重要意义。
主讲人张绪山
讲座伊始,张绪山开宗明义指出“权力腐败论”是现代社会基本政治概念,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对“权力腐败”的经典表述是“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在阿克顿看来,任何权力“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力量”;任何权力在它演变为不受任何力量约束的“绝对权力”时,其内在的“趋向腐败”则演变为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腐败。张绪山认为,美国的开国者的贡献,是将启蒙运动思想家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建设。
张绪山回顾启蒙运动时代“权力腐败论”的发展过程,剖析它如何成为近代人类社会普遍接受的基本政治信念。他认为,“社会契约论”的“主权在民”思想提出将权力由“权力神授”转移到“权力民授”;“权力腐败论”是“权力制衡论”及其制度建立的必要前提。张绪山通过分析古希腊人性论、基督教人性论和“兽性论”对人类本能的描述,阐述现代欧洲“人性论”源头,指出权力腐败是权力促使欲望膨胀的结果。近代社会在制度设计上,必定以权力可能导致的欲望泛滥为假设前提建立“制衡制度”。
张绪山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没有“权力腐败论”,只有“权力神圣观”。“权力腐败论”的缺失有传统政治伦理与传统社会结构两方面因素。“权力神圣观”与“权力腐败论”分别代表前现代皇权制度与现代民主制度两种不同政治伦理。
最后,张绪山认为“权力腐败论”对中国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皇权制度下的“权力神圣观”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最大障碍之一。全民族对““权力腐败论”形成共识,是建立权力制约制度的前提。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张绪山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是否存在政治伦理塑造与经济发展结合,权力制衡如何发展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世界史系列专场》第十二讲,由(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历史系曹寅副教授担任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张绪山,1991-1998年留学希腊,先后就读于萨洛尼卡亚里士多德大学语言学院和艾奥尼纳大学历史考古学系,1998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现为(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人文学科)委员,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东欧-拜占庭研究中心兼职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领域涉及欧洲中古史、拜占庭史、中西交流史等,著有《6-7世纪中国和拜占庭帝国关系》(希腊文,雅典1998年)、《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史学管见集》(三联书店2018年)、《随缘求索录》(商务印书馆2018年),研究论文数十篇;译作包括《东域纪程录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华书局2008年再版)、《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年)、《何为封建主义》(商务印书馆2016年)、《国王神迹》(商务印书馆2018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