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外文系举办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守正与创新高端论坛

11月13日至27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举办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守正与创新高端论坛。论坛分别围绕“思考与共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新百年之我见”“守正与创新:外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人文与科学:数字外文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就新时代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新使命、新发展思路和路径展开了交流讨论。来自国内十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19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各兄弟院校外语院系负责人及师生累计近1000人出席论坛。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杨小璐、王成、张文霞主持论坛。

https://www.dfll.tsinghua.edu.cn/__local/2/88/92/3FDE812DB989E8756AC4550B9B4_BBF20735_8DA42.png?e=.png

杨小璐主持第二期论坛

https://www.dfll.tsinghua.edu.cn/__local/4/02/60/F5D7CBB1A42879F112FE15B0326_516E3D77_BA699.png?e=.png

王守仁、金莉、许钧、宁琦、曾艳钰、郭英剑(从左至右 从上至下)发言

在“思考与共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新百年之我见”论坛中,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提出,外文学科是国内体量最大、最复杂的一级学科。它直接对接国家战略,同时也迎接着最严峻的挑战,迫切地需要改革评价体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特聘讲席教授、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表示,要坚持外语学科的人文属性和专业属性,通过创新学术成果作出中国外文学者的贡献。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守仁表示,要提高外语学科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会讲、讲好、讲懂中国故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表示,外语学科长期承担着打开国人视野、作为基础工具的职能,但目前外语的使命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外语专业进入了外语学科的阶段。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认为,外语学科在现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并从微观的角度谈了新百年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她表示,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要支持本科阶段大类招生的做法,避免英语学科工具化、边缘化。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历数外语学科所经历的几次重要变化,认为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名称的英语专业发生了科技英语、复合型人才和五大方向等三次“裂变”,他通过阐释三次“裂变”梳理了外国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应有内涵。

https://www.dfll.tsinghua.edu.cn/__local/1/5B/71/C1A84A4C8B62CB044F210E6130D_C8843208_93C45.png?e=.png

王成主持第三期论坛

https://www.dfll.tsinghua.edu.cn/__local/F/58/9E/DCF36A7FA15D82EF4AC80D2C993_067A7621_14AD91.png?e=.png

杨金才、郑燕红、陈秀武、袁筱一、张剑、孙淑芳、金哲俊(从左至右 从上至下)发言

在“守正与创新:外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论坛中,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燕红根据新时代外语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积极探索开展校内交叉培养、校外协同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加强院系间、学校间、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黑龙江大学教授孙淑芳认为,外语学科改革创新的根本路径是要进一步扩展交叉研究、跨文化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提出,外语学科要回到专业本位,并在专业定位时考虑如何提升外语专业核心竞争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陈秀武说,“守正”是要把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加学校本身特色等五点守住,“创新”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课程建设。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院长金哲俊教授表示,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要极力打通各相关学科,实现各对象学科的交叉渗透。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围绕学科交叉融合、中国话语建构、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对新文科进行了阐释和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提出了外语学科与外语专业之间的距离以及外语学科的社会学转向及其带来的新问题,外语学科人文属性因此面临新的挑战。

https://www.dfll.tsinghua.edu.cn/__local/7/99/80/343E8F163F298F1F79066E53493_FD0C450A_8E684.png?e=.png

张文霞主持第四期论坛

https://www.dfll.tsinghua.edu.cn/__local/8/AA/9D/0F2CC230E75ED831FB25086CB3A_185B65E7_C1534.png?e=.png

彭青龙、孙茂松、程巍、梁茂成、高永伟、钟智翔(从左至右 从上至下)发言

在“人文与科学:数字外文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青龙表示,中国外文学者需要牢记历史使命和主体身份,主动参与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建设,努力实现外文学科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洛阳外国语学院教授钟智翔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AI能够更好地帮助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行人才培养,并在研究方向、学科建设、创立新交叉学科等方面大有可为。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高永伟从英语词汇研究和词典编撰的角度,说明数字人文为外文研究提供了新形式、新方法,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梁茂成说,语言研究应该科学化、智能化,词向量分析等数字人文方法,可以使语义研究、语义史研究更直观、更全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程巍认为,在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时,要认识到文学性存在于多种话语类型之中,文学等外文研究的范畴因此得到较大的拓展,要以问题意识为根本进行跨学科研究。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孙茂松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成果——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并且阐明了模型的两个重要的分支——语言的生成模型和语言的理解模型,以及其对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曹.png

曹莉总结发言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曹莉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她表示,与会者围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谱系与传统”“思考与共识”“守正与创新”“人文与科学”四个主题展开了内容丰富、富有见地的交流和讨论,成果丰硕喜人。外文学科由于其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国际性、前沿性和创新性,不仅仅是国内体量最大、最复杂的一个学科,还是一个最有必要、最值得探讨的学科。外文学科新百年的发展和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交流、进取的过程,需要与深化改革一样,突出其时代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她希望“守正与创新”这一命题能常议常新,为外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持续提供鲜活的思想和理路,期待外文人携起手来,为中国外文学科的第二个百年继续努力前行,不断开创中国外文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格局。

https://www.dfll.tsinghua.edu.cn/__local/A/01/17/BD1052CB657F18DF8EDAE48C7B1_01DD0798_65A74.png?e=.png

彭青龙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彭青龙代表与会者对清华大学外文系精心组织本次论坛表示衷心感谢,对论坛圆满闭幕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地发出了中国外文学者的声音,为外文学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正能量,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共同为中国外文学科第二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作出新贡献。

https://www.dfll.tsinghua.edu.cn/__local/4/65/00/7F058FFEEFD9BE7EEFFB587939B_5DD0AEF0_8B3FF.png?e=.png

吴霞致闭幕辞

清华大学外文系党总支书记、主任吴霞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外文学科要在人才培养、知识供给、学术创新、国际话语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本届论坛中各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为外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清晰、更准确的定位和更明确的行动方案。期待清华大学外文系与各兄弟院校一道,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得更好,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