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我院科学史系学术例会第103期举行,由科学史系博士研究生严弼宸报告论文,报告题目为“对拉夫乔伊观念史的再理解”。
严弼宸首先介绍了拉夫乔伊所倡导的观念史的特征,以及这种观念史所引发的争议。拉夫乔伊观念史的基本特征,被认为是重视人类观念史中“那些基本的、持续不变的或重复出现的能动的单元”,拉夫乔伊将这些基本要素称为“单元观念”(unit-ideas)。以斯培泽、曼德尔鲍姆、明克等人为代表的批评者,认为在观念史中追寻这种虚构的观念实体,最终将导致一种非历史性的“观念原子论”。斯金纳于1969年发表的《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一文,被视为对拉夫乔伊观念史的总清算。斯金纳认为这种试图追寻永恒问题和普遍真理的观念史必定是非历史性与去主体性的,他认为思想史上只存在与不同社会语境相伴的诸观念,因而主张一种对著作家的言说意图进行细致分析的语境研究。这种历史语境主义一时蔚为大观,并且伴随着社会史、心态史、新文化史等新编史纲领的流行,拉夫乔伊式的观念史走向了衰落。
在近二十年“全球史”兴起的背景下,具有不受语境限制、跨区域和跨学科特点的拉夫乔伊观念史迎来复兴,但对其核心概念“单元观念”的意涵却始终没有澄清。严弼宸认为,欲“让拉夫乔伊本人为自己说话”,首先就需要将语境主义兴起以来对“单元观念”的普遍不信任态度悬置起来,其后更需在拉夫乔伊自身实践的语境下,辨析他所宣扬的观念史研究方法背后的编史旨趣。这次报告就将以拉夫乔伊在观念史奠基之作《存在巨链》中的一项具体研究为例,并结合拉夫乔伊及其支持者对观念史研究的辩护和阐发,尝试重新理解以“单元观念”为核心和特征的拉夫乔伊观念史。
接着,严弼宸介绍了《存在巨链》全书紧扣的一条重要线索:浪漫主义的兴起。严弼宸认为,尽管这部作品的直接研究对象是“存在巨链”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充实性”“连续性”“等级性”等观念群,但“浪漫主义”却是作为这一系列观念演变历史的“终点”,潜在地规范着诸观念自身展开的朝向,构成了全书的隐含线索。正是通过将“浪漫主义”这一混杂的概念拆解成与“存在巨链”观念相关的诸思想原则,并借由分析这些思想原则的历史演变与更替,拉夫乔伊深刻揭示出导致这场思想变革的内在动因,展现了新旧两个世界在思想氛围上的巨大断裂,预言了现代“浪漫主义”中依然隐含着的巨大张力及其当代影响。通过分析拉夫乔伊如何在《存在巨链》中回答“浪漫主义兴起”这一研究实例,拉夫乔伊对“单元观念”的使用方式得以显现。
由此便能看出,反对者的大部分批判都与这一概念的实际意涵不相符合。诸“单元观念”仅仅在历史中保持了形式、名称上的一致,其内涵与实质均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来源于观念内在张力的自身推演。观念史以看似稳固不变的单元观念为切入途径,是要在思想的历史中揭示变化得以发生的基础,这种在内时间性中展开的历史,是自然时间中充满偶然的实际历史发生顺序的条件。其次,拉夫乔伊对“单元观念”概念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暂时性,这表明“单元观念”并不是指向作为现成给定对象的具体思想“元素”,而是指向一种解析的过程,一种动态的分解观念的运作。而拉夫乔伊观念史的最根本信念,就在于他相信人类思想史在根本问题上具有连续性。基于这一信念,拉夫乔伊构造出了“单元观念”的概念,旨在从混杂的观念中分解出那些在人类思想中持续存在的基本问题域。这种观念史与“语境主义”的现代学术争议,其实质就在于对“历史中是否存在一些超越历史的问题域”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这恰恰反映了《存在巨链》最后所揭示的现代历史主义的后果。拉夫乔伊观念史体现了他对人类思想的基本理解方式和对现代历史主义的拒绝态度。
最后,严弼宸分析了拉夫乔伊观念史的哲学来源,认为威廉·詹姆斯的作为方法的实用主义直接影响了拉夫乔伊那种强烈唯名主义式的历史写作方式。而由克莱因所阐释的胡塞尔的意向历史,有助于澄清和理解拉夫乔伊观念史的精神。通过现象学的阐发,一个有别于传统理解的拉夫乔伊得以显现,单元观念背后的编史旨趣得以澄清。而作为连接一种哲学立场/方法和具体史学工作方法论的桥梁,拉夫乔伊贡献了大量精彩的观念史研究的具体案例,如对“存在巨链”“浪漫主义”“自然”“进化”等观念的历史研究,因而能够成为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现象学科技史研究范例。
报告结束后,在场老师、同学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讨论。胡翌霖老师对观念史的哲学来源作了补充,认为拉夫乔伊观念史、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历史以及实用主义,都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观念论。胡老师还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语境”以及“什么是单元”这三个问题作了进一步解释,分析了观念史与“语境主义”编史纲领的区别。蒋澈老师则认为在阐发观念史的同时,不能忽视“语境主义”对观念史的平衡,并且补充了德国概念史传统以及“历史认识论”作为具体历史写作的范例。其他同学则对观念史对所欲分析的观念的选择标准、斯金纳的具体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