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傅璇琮学术讲座”第25讲在蒙民伟人文楼115室举行。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发起成员、“零壹Lab”公众号发起人陈静通过腾讯会议远程作了题为“南京文学地图与唐诗中的‘金陵意象’分析”的主题讲座。讲座由清华中文系李飞跃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主编孙晓霞和《文艺研究》副社长王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陈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薇等数十名校内外师生出席。
李飞跃老师首先对陈静老师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陈老师在数字人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李老师指出,陈老师是国内数字人文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艺术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期待陈老师的讲座为我们带来新视域与新启发。陈静老师对此次讲座作了简要说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分享,与各位老师同学共同研讨交流“南京文学地图”跨学科项目,就当前研究发现的问题进行延展和开掘。
讲座前半部分,陈静老师介绍了“南京文学地图”跨学科项目的具体背景。陈老师指出,南京一直以来是一座具有悲情色彩的城市,南京市政府一直希望能对南京的城市形象进行重新定位。从研究视角看,疫情隔离中的城市让我们开始思考在数字时代,如何建立人与空间、人与书籍以及阅读之间的关系。南京具备丰厚的城市研究基础,如何将城市记忆、文学特色、文学精神和文学底蕴等置于项目中探讨,与数字人文密切相关。陈静老师就如何将文学遗产与数字呈现相结合、大数据技术如何应用、如何对文学和文化等数量巨大、形式多样且混杂程度较高的数据进行结构化与半结构化作了举例分析。在此基础上,陈老师介绍了“南京‘文学地图’大数据时空可视化平台”项目旨将文学数据与地理、文化数据相结合,在作者、读者和市民的社群里基于算法和多媒体资源的数据挖掘建立新的叙事模式。项目遵循重组、图绘、重联和根植四原则,希望将文本构造和虚拟世界、人和现实世界相关联,让青年群体感受到文学的滋养,产生情感的叠加。
陈老师指出,前期有关文学数据库的调研表明,目前与文学相关的网站大多存在学术与城市分离、科研资源未能转化为城市资源等问题。陈老师认为数字人文需要有实践导向,要能够面向大众,将科研实现效果对接到城市空间的发展。基于此,陈老师提到了当前项目的具体目标,并着重介绍了项目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典型性及多团队参与的关键技术。
讲座后半部分,陈静老师分享了她与团队成员陈文杰、王嘉杰两位同学关于唐诗中的“金陵意象”探究。研究主要围绕“金陵意象关键词”、“金陵意象组合形式”和“金陵意象情感”三方面展开分析,探究空间意象的丰富内涵。研究选取含有金陵意象的诗歌作为数据集,与南京进行城市关联,发现“金陵”的确立时间大致在中唐,以哀伤悲凉的情绪色彩为主。陈老师将具体意象分为两种:一是基本概念如“金陵”“六朝”“建康”等指代明确的词汇,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到207首诗歌;二是一般概念,如“风”“水”“月”等古诗常见词汇,在此基础上收集1148首诗歌。研究将后者作为前者的意义扩展,分析发现二者时代分布比例相对同步,总体来看初唐分布较少。
研究分析了金陵意象的关键词。工具采用包含历史人物、植物、动物等类别的词表,以及python语言的jieba、tf-idf等算法。提取出高相关度诗歌关键词如“后庭花”“台城”“六代”等;低相关度关键词如“秣陵”“王气”“永嘉”等。此外,研究还考察了不同时期诗人对金陵称呼的变化,以及词语分布的流变情况。基于上述分析,陈老师初步梳理了金陵意象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为金陵意象出现于初唐,发展于盛唐,最终定型于晚唐。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对应词汇在《全唐诗》中的出现频次,以排除《全唐诗》原有意向群的影响,并对意象进行了时代标注,从而把握意向的总体演变情况。
接下来,陈静老师展示了金陵意象组合形式的分析结果。采用LDA主题聚类、层次聚类、词共现等技术,发现每一主题都蕴含独特的情感倾向,其中哀伤、悲凉是主基调。在进行层次聚类时,团队借助统计学中R语言的NBClust包获取全部意象词的簇数。陈老师的词共现分析围绕“金陵”展开,并以图表结合的形式进一步解释了共现词在不同主题中的分布。
研究还涉及金陵意象的情感分析,包括情绪值随时间演变分析、意象单元情感分析、意象群组情感分析、意象词组回归分析。在意象单元情感分析中,团队主要调用百度AI情感分析工具获取诗句的情绪值,发现各类别意象情绪值普遍不高,且盛唐时情绪较为强烈,而后逐步减弱。在分析意象群组的情感时,研究侧重聚类中的前二字,发现盛唐除“悲”“秋”外各主题均偏正向,晚唐除“春”“水”“空”外,其他主题均偏负向。
交流环节,程宁、郭华苓和伊豆原英悟就分词聚类、意象分析和主题模型等问题与陈静老师团队作了交流。王嘉杰谈了对数字技术与人文合作模式的思考,强调人文学者的主导作用和在过程中不断参与互证,赋予算法以人文意义,解决人文领域的具体问题。赵薇、王伟和孙晓霞等老师感谢陈静老师的精彩分享,指出研究不仅验证了传统人文命题,也提供了全新视域,开启了人文研究的新课题。近年国内外的文学地图和在地研究已有许多成功案例,期待南京文学地图项目团队能帮助读者增加对文学作品的立体感受,带来全新场景和体验。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