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我院科学史系学术例会第101期举行,胡翌霖副教授作报告,主题为“合成生物学:上帝还是魔鬼”。
该报告是相关课程的导论部分,胡翌霖首先从“上帝”与“魔鬼”的隐喻出发,引出“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争议性形象。然后胡翌霖介绍了“合成生物学”的含义与意义。“合成生物学”目前还没有非常统一的定义,是一个综合了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新兴学科,基本的特色是物理工程与基因工程相结合,把生命物质看作机械元件,通过模块化的工程设计重构并生产生命体。胡翌霖认为,“合成生物学”的概念类比于“合成化学”,代表着从分析、理解到操控、生产的发展过程。同时,生产和创造反过来促进认识和理解,这就是合成生物学家们强调的“造物致知”。
胡翌霖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已经在许多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实现和即将实现许多颠覆性的造物。除了在制药、医学、农业等传统基因工程的影响领域之外,合成生物学也在计算、传感、工业、材料等众多领域造成改变。
许多颠覆性的成果都蕴含伦理学和哲学问题。例如合成病毒带来生物安全问题;活体材料动摇了自然物与人工物的传统界限;对猛犸象、尼安德特人等灭绝物种的“复活”计划涉及严肃的伦理问题。
胡翌霖总体梳理了主要的伦理学和哲学议题,并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做了简介。胡翌霖认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合成生物学虽然是一个新学科,但它半岛线上官网地是让许多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回溯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相关议题。所以,课程从优生学的历史讲起,涉及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相关发展和争议的历程,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特别是医学伦理学的背景知识也是相关讨论所必要的。针对合成生物学,宏观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篡改自然”和“扮演上帝”等指责上,这些指责是否有效,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胡翌霖介绍完之后,各位老师和同学积极提问和讨论。例如刘钝老师建议可以加入对“科幻”领域考察。合成生物学在许多方面似乎是科幻照进现实,但许多更早的科幻作品中其实已经蕴含了相关的伦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