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帆在第六教学楼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元典章》与元代社会”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师生介绍《元典章》的流传、性质、内容与特征等简要情况,并举例说明它对于从微观史角度研究元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讲座伊始,张帆介绍了《元典章》的流传与性质。从较早的光绪末年沈刻本,到民国时发现的元刻本,再到如今的大陆、台湾两种点校本,《元典章》的整理经历了漫长过程。张帆表示,《元典章》是成书于元代中期的一部汉文公文汇编刊印本,所收公文绝大部分内容有所裁剪,也有一小部分未作裁剪,照录原文。公文的文体,主要是汉文吏牍体和蒙文直译体两大类。从文书运行关系看,大多是兼有上行、下行或平行关系的复合体。从文书结构看,最常见的是一事三段结构。《元典章》是简称,全名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主体部分60卷,收录元宪宗七年至仁宗延祐七年(1257—1320)的文书,细分373子目。又附新集不分卷,收录仁宗延祐后期至英宗至治二年(1322)约五六年内文书,篇幅约为主体部分的八分之一,且与主体部分间有重复,篇目及子目较少。全书合计,共有文书2637条(含重复条目),表格或图表53幅。
张帆提到,前代学者对《元典章》褒贬不一。清修《四库全书》,认为该书内容过于琐碎,文体不够典雅,因而未予收录。今天看来,它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编纂粗糙,抄、刻错误及脱漏严重,大量源于蒙古语的硬译公牍文件不易理解,结构复杂、层次繁多不易分辨,且多异体字、俗字不便阅读,等等。但是,它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在很多方面是其他材料难以取代的,有学者将其誉为研究元代历史和社会的“无价之宝”。
张帆认为,《元典章》的价值主要有四点:第一,该书属于第一手资料,较多保留了元代公文原貌;第二,有很多反映社会基层情况的内容;第三,所选文书多标明传递关系和运行过程,有助于理解元代各机构职掌、彼此关系及行政运作过程;第四,多俗语、俗字,对研究汉语汉字发展史有重要价值。
随后,张帆选取《元典章》中的几条公文,以篇幅从短到长为序,进行了简要解读和分析,说明它们对于研究元代社会的价值。其中,《刑部六·诸殴·品官相殴·县尉与达鲁花赤相殴詈》反映出元朝基层官府中的民族歧视现象有时并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严重。从《戶部五·田宅·家财·户绝家产断例》可以看出奴婢具有一定的家庭成员性质,以及女性在财产继承权方面的弱势地位。《刑部三·诸恶·谋反·乱言平民作歹》反映了华北农村中的民族杂居现象,以及元朝中期政府在处理民族纠纷方面的尺度。篇幅多达3800余字的《都省通例·贴书犯赃却充俸吏》则展现了半岛线上官网的问题,包括监察系统、尤其是巡视性质的监察活动在反腐败工作当中的主导地位,元代普通公文的处理速度,还有基层公务员的奋斗和挫折。
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张帆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如何更好地了解元代社会等问题。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中国史系列讲座》第七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教授担任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张帆,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系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代表作有《元代宰相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简史》、《元代文化史》(合著)、《元典章》(合作点校),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