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在六教,东南大学陈怡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大学》改本探究”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线下及线上师生讲解《大学》的不同改本,并提出《大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启示。
讲座伊始,陈怡介绍了《大学》的版本与阅读方法。《大学》古本为传统“十三经”中《礼记》的篇章,改本自宋代程颢、朱熹开始,经元、明、清三代,以至民国时期的廖平、唐君毅等人,数量繁多。因此,《大学》被称为“变动不居的经典”。陈怡认为应该了解古本,阅读朱熹改本,把握《大学》的主旨与精华,发现问题并思考提出改进意见。陈怡分别解读了《大学》古本、程颢改本、程颐改本和朱熹改本。
古本提出《大学》之道的六种修炼和八个条目,其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被朱熹称为“三纲领”。陈怡认为,修身是八条目中最重要的内容, “亲民”还是“新民”则是当年修改的重要问题。程颢、程颐改本调整了“纲”、“目”及解释顺序 ,使得逻辑结构更加完整。朱熹在程颐改本基础上,有一系列调整,例如把“亲民”改成了“新民”。《大学》古本一共十二段,朱熹将前三段合在一起,称为“经”;又将其后九段融合并加入自己的见解,统称为“传”,即对经文的注释和阐发。改本的优点是逻辑比较通顺,补充了“格物致知”,使得体系比较完整。陈怡认为,朱熹“本乎学术良知,甘冒此大不韪,求学术之昌”等观点奠定了人人都可参与《大学》文本修改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朱熹改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传的提法欠妥;“格致补传”引起很大争议;释“止于至善”传、释“知本”传值得商榷,可组合成“格致”;“诚意”传内容太多;释“天下国家”传中两处谈财,似应归并。陈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改本。
今天来读《大学》这部经典到底有什么价值?陈怡认为,《大学》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阐述了儒家的德本思想,二是指明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路向,三是启示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四是催生了宋明理学的诞生。他提出,《大学》启示当代中国人要修炼“内德外功”,树立人生大志向,研究人生大学问,写好人生大论文,成就人生大价值。
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陈怡回答了听众提出的“仁”的内涵,以及《大学》为什么被称为“变动不居的经典”等问题。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的特邀专场,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陈怡,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1945年生于重庆。1967年毕业于原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电机工程系。1968-1979年在青海省电力建设公司任技术员。1979-1982年在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动力系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1988年赴美做访问学者。1989-1992年任东南大学电气系副主任。1993-2002年任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2001-2007年任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2008年退休。曾兼任《中国大学教学》主编、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现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分会顾问。陈怡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和高等教育学。主编、合著出版《电力系统分析》《电子信息学科基础教程》《老子论语今读》《东南大学文化读本》《庄子内篇精读》和《道德经讲读》等书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次。2018年获得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现主要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