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举办的语言学系列学术讲座于法律图书馆B105举行。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做了题为“语言学跨学科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术讲座,线上、线下来自多个高校的众多师生一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杨亦鸣提出语言学学科交叉研究性质决定了语言学进入“新型大语言学”时期,然后从“大语言观”和“新语言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交叉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文科发展路径之一。
杨亦鸣提出,语言学处在重大变革的前夜,语言学面临的不再只是汉语、外语的问题,语言与经济、社会、文化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对语言的本质及重要性认识的深入要求决定了语言学进入“新型大语言学”时期。
杨亦鸣通过回顾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大语言观”的形成。在“大语言观”视角下,分析了语言机能、语言系统和语言技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指出在“大语言观”框架下,个体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可以归纳为五大科学问题,可以满足国家文化软实力、科技硬实力和国家语言安全三大需求。杨亦鸣还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押韵喜好、当前脑科学研究中的语言脑机制研究等具体实验研究为例,讨论了解决语言与文化、科技、教育相关实际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问题。
“新语言观”最核心的观点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顺便成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是猿变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不是人为了交际而产生的。杨亦鸣分别从语言的今生、前世和未来三个阶段探讨了“新语言观”。在语言的前世阶段,杨亦鸣指出动物的各种思维载体和交际手段就是人类语言的前世,并阐述了语言的前世演化为今生的过程。在语言的今生,杨亦鸣从思维的种类、动物与人类思维交际的本质两个角度论证了语言为什么是人类思维的载体。通过与狗、蚂蚁和鸽子等动物的思维交际方式对比,发现人类的大脑与动物本质的不同,是以语言为载体,依靠有限的材料和规则进行的。面对语言未来的发展,杨亦鸣首先探讨了生命起源的历程,并以宇宙大爆炸为例详细讲述了世界的产生,逐步阐明了过去人类用语言积累了经验和文明,未来人类也需要用语言开辟生存的希望。
讲座最后,杨亦鸣指出语言本身和脑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数学、宇宙学等多学科息息相关,只有进行交叉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经济、社会、文化相关的语言问题,真正全面认识语言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交叉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文科发展路径之一。
出土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作总结,认为杨亦鸣在讲座中提出的“大语言观”和“新语言观”视野开阔,极具开拓意义,从最传统的中华押韵文化到最复杂的脑科学,从人类的起源到宇宙大爆炸,其中的跨度非常大,提出了许多新颖的问题。报告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带来了一些疑问和困惑,而这些疑问与困惑会引导我们开拓半岛线上官网的研究空间,指明未来可能的各种各样的发展方向。
杨亦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现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语言科学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语言与神经认知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语言科学》主编等。长期从事神经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汉语史等研究,在Brain、Cognition、《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