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人文学院历史系的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正华,导师是仲伟民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分享我研究生六年的学习经历。说实话,我一直不太习惯在这种场合站出来,颇有些仪式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味道,按照被安排好的身份、被安排好的讲话激情一番。但仪式对人类社会又是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模式化的背后体现的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在此,今日之我有必要与昨日之我好好对话一番,给自己一个历史的交待。
我出生于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乡村,经过高考的洗礼,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当时的我还很“年轻”(现在依然),并不知何为学问,更不知为何做学问。2015年秋天,经推免,我来到(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历史系攻读研究生,并于2018年硕转博,一直师从仲伟民教授,主要利用清华馆藏的契约文书来研究明清华北乡村的土地产权问题。研究生的六年,在我漫长的人生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与老师们的相处中,我学到了历史是什么,如何做历史,为何做历史。犹记得有一次深夜与导师从北大东门回校途中聊天,谈及身份与学术问题时,仲老师的一句戏语:“我们虽然生来就是臭酱团子,但要努力让别人吃起来香一点儿。”让别人吃的香一点儿,我还没做到,目前只能让别人勉强咀嚼下去。而使我能够坚定并且热爱学术之路的最重要原因,莫过于老师的耳濡目染。但学术研究仅仅靠激情是不够的,说实话,读博士难,清华的博士更难,清华人文学院的博士更是难上加难。这种难是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写博论时常常深夜难眠,突然灵光一现,便从床上立刻坐起,奋笔疾书,当博论送外审时又惶惶不可终日。但当煎熬过去之后,便是涅槃重生,另一番风景,这风景不是身份的转换,而是知识和思想体系的初步架构。在经受读博“酷刑”之时,老师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是我继续前进最直接的动力。还记得写博论时,经常与仲老师打乒乓球,边打球边讨论,老师总能在一些关键节点上给我有力的指导,当然,老师的球技还是不错的。知识上的倾囊相授,生活上的细心照顾,不知以何种方式才能回报师恩,唯有在学术道路上永远前进,方不负师恩。
拜师学艺,能有一技之长傍身来养家糊口,固然重要,但六年研究生生涯带给我的远不至此,我从老师们身上还看到了学者为师为人的良知、担当与责任,我想,这是我一生需要去追寻的东西。在这个内卷化的时代,躺平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作为一名(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的学子,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青年,我们有着自己的使命,使命不是高大上,更不是假大空,而是需要用一生去实践的。身逢百年之变局,用语言表达思想,用文字书写时代,是我们青年学子的使命。我自己主要做乡村史的研究,因而平时对前往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在此过程中,更能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相通。学术研究不仅在书斋中,更在社会中,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在象牙塔,更应心系家国天下。学问固然重要,但思想更弥为珍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安静地矗立在清华园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躁动的灵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这是我对自己、对师友、对学院、对学校的承诺。
在研究生的六年期间,我还曾担任四年人文学院的德育工作助理。“双肩挑”是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在毕业的今天,我可以自信地说,我实实在在践行了清华大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从党建助理到研工组副组长,双肩挑工作使我不断成长,不仅锻炼了我的个人能力,更让我懂得了何为真正的“服务”。在此,我感谢解峰、曲莎莎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更幸运有一群可爱的研工组战友们,正是有你们做我坚实的后盾,才让我能够做到学术和社工的平衡。日常工作中发挥“传帮带”作用,国庆70周年与同学们一起在天安门前走过,面对突发疫情充当“救火队长”,四年的助理工作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将永远激励着我砥砺前行。学院由新斋搬至人文楼,不同专业“大先生”们的独特魅力,身边同学的优秀,在研究生的六年期间,我也见证了清华人文学院的发展,也庆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人文日新,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清华人文学院发展的有力证明。
毕业意味着离开,但同样意味着开始;历史从未离我们远去,历史即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即将离开学校的今天,尽管有诸多不舍,但孩子终将离开母亲的怀抱去闯荡天地。无论走到那里,我们身上都将带上清华人文学子的烙印,在清华人文学院求学的人生经历将成为我们一生宝贵的财富。我们即将开启人生新的征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希望我们都能够自信坚强,勇敢创新,无悔于青春,无悔于时代。最后,希望我人生中永远的港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的发展越来越好。多年之后,我们一起回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