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科学史系学术例会在科学史系厅举行,本次例会由科学史系教授杨舰主讲,题目为中国的近代工业教育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杨舰首先介绍了自己早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时与本研究主题结缘的经历, 以及近年来对此研究主题的持续关注。然后从角色的形成、教育的结果、东京高工教育理念和特色及其在中国社会产生的结果三个部分出发,分析和论述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留学生教育的成立过程、背景,及其在清末民初政治改革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这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然后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指出在1904-1924年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化工业进程中,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生比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生和留美毕业生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一是因为东工大留学生要早于帝国大学和留美学生毕业回国,更早奔赴中国工业近代化建设现场;二是因为东工大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更加满足当时中国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证实了最好的技术教育不是教授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教授对本民族最兼容和最有益的技术,以适应特定的社会环境。
本次报告的评论人是科技史专业19级硕士研究生丁安琪。评论人首先对报告人的报告和前期工作做了小结,然后提出了在该研究主题上可以继续挖掘和发展的空间。评论人认为,前人研究的重点在于关注东高工留学生归国后的任职情况和工业活动,而对他们在日期间的学习、实习、工厂参观情况等没有涉及,这对于分析东京工业大学工科留学教育及其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来说是不全面的,因此补充挖掘和整理该方面的相关资史料十分有必要。另外,中国留学生在东高工学到了哪些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将其所学用于中国本土的具体实践?这也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评论人的硕士论文工作正是立足于此,重点关注东高工留学生制度的变迁、中国留学生在东高工的学习情况以及将其所学本土化具体实践。
报告和评论结束后,参会师生展开热烈讨论。王程韡老师和刘钝老师提出,东高工的教育体制与德国工业教育体制关系紧密,可以多关注两者间工业教育的关系;王程韡老师还就纺织工业举例,建议评论人在进行硕士论文研究时应多关注行业讨论热点,总结和发展现有学术成果;刘兵老师则认为,中国留学生各自的留学目标以及日本方面在什么程度上满足了这些目标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胡翌霖老师、刘元慧同学、刘茗菲同学等也都相继点评和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