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送别何兆武先生

6月1日上午9时,(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历史系何兆武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百年仁者寿 采菊陶篱真逸士,三立德居先 燃灯鹿洞大先生”,告别厅前的挽联是对先生一生志业的高度概括,寄托着后学对先生的无限哀思。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副校长彭刚,校党委原副书记、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显章,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党委书记孙明君,副院长韩立新、吴国盛,党委副书记吴霞、马银琴、曲莎莎,历史系主任仲伟民、哲学系主任唐文明,出土文献中心主任黄德宽,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日新书院院长王中忱等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近200人参加告别仪式。

邱勇参加告别仪式并在仪式前看望家属

告别厅庄严肃穆,各界人士手持菊花依次走进礼堂,在何兆武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鞠躬致敬,作最后送别,并向亲属表示慰问。

教育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党办校办、校友总会、离退休处、文科处、人事处、校史馆、图书馆、经济管理学院、出土文献中心、道德与宗教研究院、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岳麓书院、武汉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科学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史学会、中国翻译协会、北京市历史学会、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史研究》杂志社、《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史学月刊》编辑部、《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等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出版机构、学术团体、社会组织,分别发来唁电、敬献挽联或花圈表示哀悼,并向何兆武先生亲属表示慰问。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副校长彭刚,学校老领导张孝文、方惠坚、王大中、贺美英、顾秉林、韩景阳、胡显章、谢维和,著名学者张岂之、刘桂生、李泽厚、葛兆光、陈来、钱颖一、许振洲、韩东育、陈恒,何先生生前好友、同事的子女以及学生等发来唁电、敬献挽联或花圈表示哀悼,并向何兆武先生亲属表示慰问。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正如何兆武先生弟子彭刚及再传弟子们所言,“一朝诀别,黉门而后忆贤长;卅载从游,小子从今失师尊”“花甲返清华,岂独中西思译,同学少年同读上学记;期颐沉星野,永怀苇草遗音,再传弟子再无受传时”,虽然不能再亲聆謦欬,但先生的为人为学、道德文章将随后学的吟咏传承而不朽!

何兆武先生原籍湖南岳阳,1921年9月13日生于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1940年转入文学院,1943年毕业于历史系,并攻读哲学与西洋文学研究生,1946年毕业。后任台北建国中学、湖南第十一中学教师,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编目员,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1956-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曾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何兆武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除自撰文章结集为《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苇草集》《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何兆武文集》外,曾参加撰写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合编),著有《上学记》,并译有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合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合译)、狄百瑞《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合译)、柏克《法国革命论》(合译)等大量西方经典名著,惠及中国学术界一代又一代学人。

何兆武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史学界的重大损失!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何兆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