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历史讲堂举行

4月26日晚,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罗志田教授应邀来我院历史系做了题为《让“我”回归——从学术视角看陈寅恪的“独立精神”》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系主任仲伟民教授主持,我院和日新书院等院系七十余名师生聆听讲座。

http://www.lsx.tsinghua.edu.cn/__local/8/85/A2/9DF821D44DB0823B60B83131B79_15F3016B_65622.jpg

罗志田以陈寅恪先生的生平故事为切入点。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文广为人知,其中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肯定被普遍认为是陈寅恪作文的核心思想,后人也有许多解读。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陈寅恪“独立思想”的呼吁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宣言,针对的是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罗志田通过对陈寅恪生平事迹与人物性格的分析修正了此观点。罗志田指出,陈寅恪实际上深谙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认识到了现代学术无法脱离政治体制而独立存在,因此不太可能旗帜鲜明地提出去政治化的主张。结合陈寅恪之后的文章与言说,罗志田认为陈寅恪重提“独立精神”更重学术意义,不能理解成狭隘的政治概念。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外,实际上还有“批评之态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陈寅恪所主张的学术研究方法。

http://www.lsx.tsinghua.edu.cn/__local/4/0A/7C/F2EAF080F23632AEE6A21DB10A6_DA7E3CD3_3ADB6.jpg

从近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脉络审视,五四时期重视个人自由的时代精神对20年代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学术研究不受他人束缚、拒绝被既有观点左右几乎成了当时知识人的共识,作为学术研究主体的“我”愈发凸显。如张申府强调学术研究“不做古人的奴隶,也不做今人的奴隶”;刘半农主张“有我”,不随书本而动摇自己的主见;梁启超也拒绝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对自己的束缚。陈寅恪重提“独立精神”同样反映了彼时重视“我”的学术空气。伴随五四退潮,集体主义逐渐取代个人主义,“我”也逐渐隐退。即便如此,1949年后以范文澜、翦伯赞等一众史学家仍提倡研究者的主观认识,提醒研究者警惕学术中权威的存在。

回到当下,罗志田认为“独立精神”仍是进行学术研究应当遵循的重要方法,其中“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目的,“批评态度”是手段。罗志田指出,学术研究中的“批评”并不意味着逢人便提出否定性的意见,“批评”在半岛线上官网情况下是防守性的,即对既有学术观点再审视,不盲从他人的论断,重新思考前人研究的合理性。这种“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自己的独立思想,激发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陈寅恪曾讲“读书不可为人忙”,正是此意。罗志田告诫同学们,在论文写作中要勇敢地表达“我”的观点,用“我认为”而非“我们认为”,才是正确的学术习惯。

最后,师生们就如何养成“批评态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与罗志田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