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应邀参加清华社会经济史读书会,和同学们共同研读了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的部分内容。本次读书会由我院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主持,历史系和《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
仲伟民在读书会开始简单介绍了波兰尼其人。他认为,波兰尼是一位重要的经济史学家,但其人并不受经济学界欢迎。波兰尼的文章写得比较抽象,因此请刘志伟教授和大家共同研读交流,从经济史的角度去理解波兰尼的理论,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在正式研读之前,刘志伟向大家介绍了波兰尼观点和经济学界主流观点的差异,波兰尼理论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启发。刘志伟认为,波兰尼不仅是一位经济史学家,还是一位经济人类学家,他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范畴的理解和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经济学体系并不太吻合,也因此在经济学领域并不太受到接受。刘志伟表示,当下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史研究影响最大的是制度经济学,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对于经济史的解释历来隐含的潜在议程就是重视制度因素,因此,对于各种形式的制度学派,尤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分析工具和认识路径。故而,中国经济史学界对波兰尼的经济史理论重视是相当不足的。刘志伟认为,中国经济史已有的学术传统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去思考古典经济学或者制度经济学带给我们的分析框架。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制度经济学,都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对象的经济学,而对18世纪以前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经济学家并不感兴趣,经济学家并没有兴趣去讲一千年前或者两千年前的所谓经济,而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两千年来的经济,基本上是利用从最近两百多年形成的经济形态发展出来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架构。但是,做中国古代经济史最为关心的问题,还是一个前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概念体系,是否适用于分析人类更长久历史中经济生活的一般状态,是否能够推演到研究前资本主义的经济,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从波兰尼关于实质意义上的“经济”理论中获得启发,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刘志伟在云南大学的经济史课程中曾做关于贡赋经济体制的演讲,演讲记录稿发表之后,很多学界同仁以为他讲的是主题是赋税或财政制度,他澄清说,他所说的贡赋经济体制,并不是在讨论财政和市场,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更不是特指王朝的赋役制度,而是指一种以贡赋主导的经济体制,其中很重要的是在这个经济体制下是交换、流通与市场的问题。刘志伟说,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史学界关心的一个话题,即在封建主义的经济体制下,为什么有那么发达的商业经济?梁方仲先生讲到明代的经济发展,曾经提到一句话:商业资本一马当先。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讨论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在不是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商业资本一马当先意味着什么。在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商业不是一个在结构之外异化的东西,我们应该看到商业和地主经济的关系,这对了解中国传统经济非常重要。这个问题刘志伟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近期初读波兰尼50多年前写下这篇讲经济史一个制度化过程的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他笑言,波兰尼把自己思考40多年没有想清楚的问题讲得非常深刻,令自己一下子豁然开朗。所以,他很希望拿出波兰尼的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