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20日,由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逻辑学中心”)组织的第二届“清华逻辑, 语言和意义—语言和逻辑中的单调性”国际研讨会在线召开。来自美国、瑞典、荷兰、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师生百余人跨越不同的时区和地区共同参与了为期4天的线上会议。
在开幕式上,会议发起人逻辑学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刘奋荣,中文系副教授邓盾和外文系助理教授刘明明共同出席。
刘奋荣和刘明明分别介绍了逻辑学和语言学在清华的学术传统和发展。刘奋荣回顾了金岳霖先生开创的清华哲学的传统、逻辑学中心的设立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她强调金岳霖讲席教授团组设立的意义,使得逻辑学与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变为现实。刘明明则从语言学家赵元任谈起,指出从金岳霖与赵元任时期起,清华便有了逻辑学与语言学交叉的传统。他回顾了“清华逻辑、语言和意义”的第一届研讨会,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情况,认为“清华逻辑、语言和意义”国际研讨会是新时代对上述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与会学者线上发言
本次会议共安排了5场特邀报告和22场常规报告。在特邀报告中,印第安纳大学数学系教授莫斯(L. Moss)考察了一种将单调推理应用到机器学习中的可能性,他将“标记算法”从范畴语法(CG)扩展到组合范畴语法(CCG)中,使得文本中所有单词的极性都可以在系统ccg2Mono中 被自动判定。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林若望探讨了普通话中“都”一词的分布,论证了“都”所出现的语境是对单调性敏感的,并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单调向上的限定词短语与“都”是兼容的。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洛佛森(F.Roelofsen)讨论了弱负极性词(weak NPIs)在问题中的分布。他论证了负极性词会与像“even” 一样的算子相关联,这样的算子有其具体的要求。只要这一条件达到满足,负极性词就准许出现在语句中。哈佛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基耶尔基亚(G. Chierchia)以复数限定词(PDs)和无量词名词短语(BAs)为例,考察了单调性驱动的量化。并给出了PDs和BAs的统一理论,以一套简单的假设为依据来解释其行为。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希曼尼克(J. Szymanik)探讨为什么自然语言中的量词是单调的。他以可学习性为着眼点,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学习论证了满足单调性的量词更容易被学习且语言更倾向于将容易学习的表达式词汇化。
会议通过征集论文的形式,在所有的投稿中经匿名评审,录用22篇会议论文或摘要。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教授张琳敏、斯坦福大学教授范丙申(J. van Benthem)、刘明明、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厄尔瓦恩(M.Y. Erlewine)和德国莱布尼兹普通语言学中心研究员特林(T. Trinh)等报告了他们在单调性问题最新的研究成果。
会议的常规报告和特邀报告均来自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交流,且丰富了单调性问题研究的视角和观点。
除大会报告外,会议还在16日安排了两场会前培训课程。分别由基耶尔基亚和希曼尼克讲授语言学和逻辑学研究中的单调性问题的基本知识,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师生的好评。
会议论文集
闭幕式上,清华大学金岳霖讲席魏达格教授(Dag Westerståhl)致闭幕词,对与会专家学者和观众表示感谢,并感谢清华大学对会议所给予的支持。他介绍了会议论文集的出版情况。由四位会议发起人作为主编、本届会议的论文集 Monotonicity in Logic and Language 已在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的LNCS系列中出版,他特别感谢所有的作者和匿名评审的辛勤工作。最后,魏达格教授表示第三届“清华逻辑、语言和意义”研讨会计划在2022年春季举办,并期待彼时能与全球关注此会议的学者在清华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