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傅璇琮学术讲座第十八讲举办

10月25日晚,“傅璇琮学术讲座”第十八讲在人文楼124室举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何捷作了题为“文学制图视角下的唐长安城空间”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方式进行,由我院中文系副教授李飞跃主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邱伟云老师、我院严程老师及校内外一百余名师生参加。

李飞跃首先对何捷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何捷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在社科人文研究中所取得的数项学术成果。何捷对空间人文领域的学术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线性的文学文本能否通过数字化的时空框架转译为时空交互的视觉模式?这种对文学文本所涉概念关系的重新激活能够带来怎样的阅读和理解方式?这些问题的提出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为了回应上述问题,何捷团队通过对唐传奇小说和唐诗文学制图的实践和展示,尝试解读了唐长安城的空间叙事。

讲座伊始,何捷以数据资源的现状与机遇作为引入,提出要重视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以及数字化资源,它一方面为传统学科研究带来了潜在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研究的可能性,大数据作为“透镜”,为传统学科研究带来了新的工具、新的方法和新的问题,这就引出了数字人文的概念,它是一种将计算机方法与技术融入人文研究,进而提出并回答人文问题的新范式。数字人文与当下的地理学研究以及空间转向之后的社会科学研究有很多共通之处,空间人文学(Spatial Humanities) 将空间作为社会进程的后现代理解和人文传统上对场所的关注相结合,动态地连接了时间、空间和文化,能够明确认识到地理以及构筑的空间与文化、社会之间的交互影响。

第二部分,何捷分享了空间历史大数据与空间叙事的相关内容。空间历史大数据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提供了新的能力和资源,也为城市空间叙事研究提供了的新的视角,在历史大数据驱动下,城市空间叙事有了新的定义,叙事源蕴含了空间逻辑的城市多元史料,包括历史档案、文学作品、历史影像、历史地图、历史遥感影像等;同时也有了新的叙事目标,向当代城市的使用者、规划者重新在时空维度诠释其蕴含的故事、事件或体验。紧接着何捷介绍了团队目前在做的SHAPC lab“历史(大)数据”研究平台,以多元史料为数据支撑,借助GIS、文本挖掘、机器学习、复杂网络分析等技术手段搭建框架,实现数据库存储、时空分析、可视化等多样功能,服务于城市/景观历史与感知、区域环境与文化景观、丝绸之路文化景观、文化遗产知识图谱、地理设计等领域。

第三部分,何捷介绍了文学制图的新框架,涉及文学地理、地理叙事和认知计算的相关内容。首先以小说《尤利西斯》中都柏林城市空间叙事背后的地狱图景等前人研究的案例介绍了文学地理的理论和方法,文学制图作为文学地理的重要研究方法,能够呈现和揭示文学地理空间的形态与意义;接着介绍了地理叙事,涉及语义的时空映射和故事地图,语义的时空映射将各类事件语义在共时性的空间上进行线性的拓展,故事地图将地图制作的过程作为一种叙事,地图作为一种讲故事的工具来展示故事发生的时空乃至场所;最后探讨了计算、语言与认知的相关内容。

第四部分,何捷以《李娃传》为例,着重介绍了时空叙事再现的研究内容。首先梳理了团队近两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文学作品的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等方法论上的探索,也包括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议题。接着以《李娃传》为例介绍了古代小说文本的“时空”映射和时空叙事流程,并展示了古代小说文本的时空映射框架和时空叙事技术框架,主要包括语义的提取和映射、时间叙事、时空叙事、空间叙事。在语义的提取和映射方面,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词法等分析,涉及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人物、地点、时间)及情感分析等内容,进而得到词层级和句层级的语义信息。时间叙事分析方面,利用文本阅读时间实现时间映射,针对《李娃传》文本,将故事发生时间、文本阅读时间、人物情感三要素结合起来呈现了情感极性对阅读时间的积分函数值以及故事时间波动情况;将文本阅读时间、书中地点和人物情感三要素结合起来探讨了不同地点内情感极性的时间积分函数值波动情况;将不同人物的出场、人物情感和阅读时间结合起来探讨了情感极性对阅读时间的积分函数值以及人物出场波动情况。时空叙事分析方面,结合考古地图进行空间映射,将空间、社会角色、人物经历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带阶层的人物行迹、情感极性的时间积分函数值进行了时空可视化分析。空间叙事分析方面,通过对东市、西市及周边与坊里关联的场所类名词的统计、不同坊里单位有效阅读时间内情感极性累积统计的反距离权重法的插值可视化、基于全文空间嵌入式人物社交无向网络的模块化分析等,展现出各坊在结构上的连通性以及功能上的多元性,也体现出人群精神的多样性风貌。

第五部分,何捷探讨了《李娃传》的时空观,涉及礼乐空间下的潜在流动、“自然-社会-个体”共融的时间以及意义性的时空三部分。首先介绍了空间作为表现对象在古代小说史上的形态变化。通过将《李娃传》、《海上花》和《长安十二时辰》三部作品在情感-地点-故事时间的阅读曲线上进行对比,在礼乐空间的潜在流动中,对于《李娃传》发现情节和空间的匹配完整性;通过场所词云图,地点词云图、地点+场所词云图的对照分析,探讨了门内门外的叙事特征;将阶层、空间、情节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叙事的内核。而《长安十二时辰》中,则是刻意的流动体现对空间的扰动。在“自然-社会-个体”共融的时间部分,通过分析不同作品情感-故事时间的阅读曲线以及不同作品中时间词出现的频次探讨了近代以来时间的传统意义性的坍塌。在意义性的时空部分,何捷提到作品表层所体现出的以主角为中心的朴素自然时空观以及作品深层次上的个体、社会、自然的意义自洽和稳定性。 最后一部分,何捷讲到了关中诗与长安的研究,涉及元数据的标注和景观地理分析,元数据在时间、物象、人、地点、状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标注,通过实体同现分析的手段对关中特有的景观和地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网络可视化呈现。

李飞跃对何捷的讲座表示感谢,并指出空间人文视角为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知识界面。

邱伟云就文学空间转向问题提出了见解,以往空间转向研究只是意识到空间的存在,而何捷团队以数字的方式打开了文学研究的立体的空间,这种空间转向不管是进入文学还是历史,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方向,接着邱老师提到,数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历史的无,历史之无的概念也可以用到空间之无的研究上,另外,空间转向可以连接到各种问题意识,进而开启半岛线上官网有关空间隐喻或历史意义的研究,如从空间维度来考察情感驱动行动者做出的某些行动,可以对情感史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严程提出,此次讨论可以帮助大家去发现过去传统经验式的阅读所不能发现的内容,接着严程老师探讨了人物轨迹和叙事节奏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叙事单元拆分等问题。严程指出不同作品在时间维度上的叙事是有区别的,《李娃传》相对来说属于自然叙事,而《长安十二时辰》则有叙事的自觉性在里面,若要分析人类自然的时间观,需要从不自觉的叙事文学作品中去发掘。最后严程老师就空间维度上内与外所体现的观念进行了探讨,并引发了唐诗中内外空间与不同性别人物关系探索的思考。

问答环节,李延欣同学提出情感分析极值如何计算的技术性问题,何捷团队对该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分配0、1、-1三种情感极值,进行累加计算以可视化情感的极性转换。伊豆原英悟同学提出利用大数据研究文学的可行性问题以及利用文本之外的脑波数据分析人类情感问题。何捷谈到了人类感知世界的反应以及个体与环境关系,历史文本在某种程度上蕴含了人类的感受和态度,但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方法去提炼,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可以计算出人们对某种事物如长安城的相对共性的认识。

最后李飞跃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