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顾涛做客“教与学”教师分享会22期 分享课程思政与一门课的三次革新

10月21日下午,“教与学”教师分享会第22期在教师发展中心举行。我院历史系长聘副教授顾涛以建设《孔子和鲁迅》课程的经历为例,分享了自己在课程改革时将课程思政与“三位一体”融入课堂教学中的经验。

顾涛做分享

顾涛对课程整体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内容设置及教学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顾涛用了几年的时间针对课堂模式、课程内容、价值塑造对课程进行了三轮的改革,使课程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目标。

三次课程改革过程

在课堂模式上,顾涛将原本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小班圆桌研讨,老师的定位也从讲授者变为引领者,负责带领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进行深度研读。同时他在课堂中引入人文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堂体验。顾涛还提升了课堂作业的挑战度,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投入半岛线上官网的时间在课程学习上。

课程内容上,顾涛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提取了课程的主要方向。在介绍孔子思想之余,也在课程中引入了后人(主要是鲁迅)对孔子思想的批判言论。通过“真孔子”与“假孔子”的概念碰撞,在批判性学习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学习的动力。

活动现场

在学校的要求下,顾涛进行了第三次课程改革,将《孔子和鲁迅》这门课程从专业课转变为通识课,他认为这个转化过程其实就是要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价值塑造方面,顾涛在孔子相关理论的支撑下,提炼出了一条课程主线和骨干,即探寻真孔子、活孔子、新孔子。

顾涛与现场教师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顾涛与在场的教师针对学生分组、通识课的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评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组织“教与学”教师分享会,是清华大学追求教学卓越、促进教学发展的一项举措,旨在为全校任课教师搭建一个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学习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