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张国刚教授获颁第三届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并作学术报告

9月17日下午,第三届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颁奖仪式在六教举行,我院历史系张国刚教授荣获此奖项。副校长彭刚教授颁奖并致辞。随后,张国刚作题为“比较视野下中国历史与文明特色”的学术报告。

彭刚给张国刚颁奖

彭刚致辞

彭刚在致辞中指出,张国刚教授是饱含家国情怀,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模范。他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讲课深受学生好评,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彭刚强调,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教师,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培养好专业人才之外,还应有一份特别的责任,就是要为整个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承担起特殊的责任,要为通识教育做半岛线上官网的贡献,传承王步高先生的精神。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致辞,他表示,通识教育在于“识”,有自己的识别能力,才能有宏大的眼光和格调去看整个世界,这是通识教育的主旨。

清华大学原校长助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原常务副主任李树勤教授表示,王步高通识教育奖是清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校外教授命名设立的专门奖项,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的教师必须像王步高教授一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张国刚对荣获奖项深表感谢。他指出,通识对于每一个人,无论是个人前途,还是对方向的选择都非常重要,看中国问题要有世界眼光,看当下问题要有历史眼光,看实证问题要有家国情怀,这是通识的意义所在。

张国刚演讲

随后,张国刚在学术报告中梳理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进,从国家治理结构、商品经济传统和社会制约机制三个方面,提炼出了中国历史的底色与文明特色。他指出,如果说人类进入现代化的“道”是超越性的普遍价值,那么对现代化的成功落地的“术”的探索,则是十分个性化的追求。个性化解决的就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塑造这种个性的“水土”就是这个国家或者文明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现实的国情,不仅被动地构成了现代文明涌流的河床,而且是主动地创造现代文明的土壤。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故事,只能在这些给定的条件下探索和讲述。

学生提问

演讲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张国刚就中美关系、中国文明以及舆论表达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

颁奖仪式嘉宾合影

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主持。出席本次颁奖仪式的还有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原主任胡显章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教授,王步高先生的夫人刘淑贞女士,首届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获得者陈怡,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大鹏,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蔡文鹏等。

相关链接:

张国刚,(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曾在欧洲执教和工作多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史、隋唐史、中西文化关系史、西方汉学史,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治术:周秦汉唐经世之道》(2020)、《中西文化关系通史》(2019)、《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2019)、《大唐气象:制度、家庭与社会》(2017)、《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2016)、《唐代家庭与社会》(2015)等。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华优秀图书奖、“中国好书”奖,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计划(2006),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