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以来,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坚持科研、教学齐步走,积极开展线上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日,三位同学的英文论文被第五届亚洲哲学逻辑国际会议接收,即将发表在斯普林格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
哲学系逻辑学专业一年级博士生闫佳亮的论文“Monotonic Opaqueness in Deontic Contexts”(道义模态语境中的单调不透明性) 讨论自然语言中包含道义模态词和量词的句子,指出在宽辖域解读下,有些句子不符合单调性推理的规则。受到艾伦·吉伯德(Allan Gibbard)哲学、新戴维森事件语义的启发,论文给出了包含规范系统的一阶道义事件模型,为以上推理的单调性问题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
哲学系逻辑学专业一年级博士生王奕岩的论文“Intentionality as Disposition” (作为倾向的意向性)主要研究群体的意向性问题。论文分析了当下两种主要理论:归约论和不可归约论,指出这些理论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甚至自然主义的倾向。这使得哲学家们不得不面对不可归约的群体概念与本体一元论之间的矛盾。文章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将意向作为一种倾向性,并论证这一观点能更好的解决理论困境。
物理系大二本科生叶凌远正在攻读哲学系二学位,对逻辑学浓厚的兴趣让他特别关注有关意义的理论。他的论文“Towards a Relational Treating of Language and Logical Systems” (以关系为基础处理语言和逻辑系统的方法)系统比较了逻辑学的两种语义:模型论语义学和证明论语义学,并提出了全新的关系语义学模型。论文给出了基于关系语义学表达命题逻辑的严格数学框架,说明了它相较于其他模型更为一般。另一方面,论文陈述了关系语义学对于语言意义新的理解,同时分析它与组合原则(principle of compositionality)、真理融贯论(coherentism)等的关联。
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是依托我院建设的校级联合共建科研机构,成立于2013年。中心致力于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引进国外教授给清华大学学生开课,起到了连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桥梁作用,促进了清华学生、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中心成员的研究成果也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亚洲哲学逻辑国际会议(AWPL,Asian Workshop on Philosophical Logic)是由亚洲逻辑学家们共同发起的一个系列会议。从2012年开始,每2年举行一次,由亚洲的大学组织,世界各国的逻辑学家参与。目前已经成为国际逻辑学界的重要会议之一。清华大学是发起会议的大学之一,并于2018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亚洲哲学逻辑国际会议。该会议向全世界征稿,论文经评审通过后收录到会议论文集中,在斯普林格出版的Logic in Asia的系列丛书中出版。第五届亚洲哲学逻辑国际会议原定今年4月在浙江大学举行,由于疫情影响,将延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