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承担了一门新课,是晚清史史料导读,想带着同学们共读原始材料。这样一门课程,以和同学们有半岛线上官网互动效果为佳,忽然转到网上授课,使我不免伤脑筋。与此同时,由于其他老师突有身体不适,我在开学第一天被告知要临时代上另一门课程,并且还是我没有那么熟悉的现当代史课程,对于我这样的新老师而言,又多了一重不小的压力。一周同时从零开始准备两门线上课程,使我的2020年春季学期变得非常忙碌。
但或因还自认为是年轻人吧,新的教学方式给我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乐趣。我把线上会议的聊天对话框叫做“弹幕”;同学们刷屏的“666”,我也知道什么意思;当然,师道尊严阻止了我让他们“老铁礼物刷起来”。我想,上课就是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在保持教学基本目的和课堂基本礼仪的基础上,一切有利于师生交流的方式都可以斟酌采用。
我不敢说我尽可能“年轻化”的方式,是否能获得同学们的肯定,因为线上教学最大的变化,就是让老师们失去了从学生的表情上获得即时反馈这一途径。现当代史课程以讲授为主,那种对着电脑独自讲话的“寂寞感”更加鲜明。相比而言,晚清史料导读课的互动会半岛线上官网一些,相应的我也能够体会到同学们更强的参与感。我曾问起同学们延迟返校期间最想干什么,有人回答是特别想回学校。恕我“不怀好意”地揣测,可能比起回到拥有充足教学资源、可以认真学习的环境,他更渴望的,是那种踏出家门、更频繁自在的人际交流吧。而这也是我,一个“家里蹲”的老师此刻所渴望的。所以,尽管体验了一把网络直播的感觉,我反而对那些真正从事主播行业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他们看似热闹实则寂寞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更加珍惜自己这份常能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线上上课虽好,但我可能不会留恋。
和众多正在适应网上授课的资深老师相比,作为一位讲课经验尚浅的新老师,我额外多了一份忐忑。其实,即使就那门我并不精熟的现当代史课程而言,我也略有信心能使同学们觉得有收获;真正的忐忑,可能在于这种不能面对面交流的疏离,使我担心对他们少了一份责任感——和课堂授课能够大概知道每位同学的性情风格相比,网络授课对同学们的印象,只能停留在尽力将一个个名字和一条条“弹幕”匹配起来,想象其“音容笑貌”。历史学的训练多少培养了我一点这方面的敏感,但总归只是“音容宛在”,不那么真切。当年自己当学生时,有一位老师就能从第二节课开始记得每位同学的名字,当时的我觉得无甚神奇,现在想来,真是一种可贵的身教。
尽管说了很多对课堂授课的怀念,但回归到根本上,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清华同学还是清华同学,我还是我,学生和老师没有变,则课堂的形式万变不离其宗。不时收到的课下提问让我坚信这一点。
《学记》曰:“教学相长。”其此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