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王立新做客新人文讲座 剖析美国对外文化输出

12月12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王立新做客新人文讲座“世界史系列”专场讲座,在六教以“文化能否成为软实力:关于美国对外文化输出的历史考察”为题,为到场的二百余名师生剖析了美国对外文化输出的历史发展,并对美国文化软实力进行评述。

王立新作演讲

讲座现场

王立新首先介绍了“软实力”的来源、定义和构成。接着,他勾画出美国对外文化输出的历史轨迹及主要特征,即:从19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第一阶段,可称之为私人主导的自由主义时代,如教会和基金会、个人、好莱坞电影、美国商品以及吸纳留学生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结束的第二阶段,可称之为美国政府大规模参与的地缘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时代,如美国的决策者和精英们与政府联合,使对外文化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对外宣传、外交战略的一部分;从冷战后至今的第三阶段,可称之为自由主义复兴的公共外交时代,如设立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职位、国际教育交流增多、跨国公司的作用突出等。

王立新认为,美国的对外文化输出有助于美国外交目标的实现,进而增强了美国的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美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总体上看主要是由私人团体和民间力量完成的,而不是由政府包办和代替的;第二,美国文化自身的普适性和大众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吸引力;第三,美国社会本身的开放、多元、包容和民主使美国文化在海外有一定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王立新认为,美国的对外文化输出并不都是正面效应,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美国文化输出的受众们具有自己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第二,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校园暴力等社会弊端以及言行不一的对外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对外的文化形象。第三,冷战时期美国采取的诸如心理战等让文化活动“工具化”和“武器化”的策略,损害了美国的信誉,同样不利于美国的文化形象。

王立新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文化输出等同于国家软实力的扩大。他认为,文化输出带来的后果是错综复杂的,它既可以扩大国家的影响力,也可能引起接受国的激烈反应。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目标应该是寻求被理解,而非被接受;不是单方面影响他人,而应是相互借鉴和启迪。

最后,王立新强调,归根结底,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改善和国际声望的树立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国内表现而不是政府制定的软实力战略;文化传播不仅是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更应该成为推动跨文化理解、培育国际主义观念、促进人类福祉的重要途径。

互动环节,王立新解答了文化殖民、国与国之间不同的文化诉求、对文化产生影响的具体衡量、传统文化自信等问题。

学生提问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之“世界史系列 ”专场的第三讲,由我院历史系梅雪芹教授主持并点评。

梅雪芹主持讲座

相关链接

王立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兼任历史学系学位分会主席、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多次获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奖,并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和国际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