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中华礼乐文化传承学术前沿论坛”在近春园召开。来自中国礼学、音乐学、考古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汇聚一堂,深入探讨中华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并与社会人士共同探讨新时期礼乐文化传承发展问题。
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和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承办。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牛喜平、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高福庆、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部张涛主任到会。
学术论坛分为五个单元,分别由王锷教授,罗艺峰教授、丁鼎教授,贾海生教授、胡雅静博士后,白雪峰校长、张焕君教授,吴飞教授、王田老师主持。二十二位特邀嘉宾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第一单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田辰山教授探讨了中华礼乐文化内涵“一多不分”生生为贵的生态哲学,指出“一多不分”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核心旨要,是中华传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现象的精髓;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华教授带来了《礼仪制度与亚洲文明对话》的演讲,从华夷之辩、儒释道对话、东亚文明圈对话三个方面分析,总结出礼仪制度在前近代亚洲文明对话中的基础作用和媒介作用。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教授阐述了礼乐文化的宏微之论,强调了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最大文化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项阳研究员发言的主题为《礼乐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乐论的角度申明了礼乐文明对国家制度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白雪峰的报告题目为《厚德自强,做博雅君子:“以自治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模式探索》,从实践角度分享了清华附中尝试礼乐教育一系列探索路径。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李洛旻助理教授则以香港公开大学礼仪动画作品为例,探讨中华礼乐文化的教育与推广,并为大会展示了香港拍摄的礼仪教育动画片。
第二单元,中国音乐学院杨春薇研究员从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谈当代“乐教”,并展示了其学术团队在六小舞复原工作中的成果。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贾海生教授分析了諸家??簋銘文摹本的文字差異,以中国汉字学研究呼应中华文化的传承。河南大学礼学研究中心曹建墩主任的发言围绕史前礼制的形成、演进模式与特征,为与会学者展现了史前礼制的学术地貌。中国戏曲学院任宏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钟双音”的当代启示》,从器乐研究角度发掘出中华礼乐文化传承的启示。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博士后胡雅静则带来了自己的思考:“季札观乐”是否为僭越行为?——对身份、行为与场合的认知与判断。
第三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彭永捷教授讲解了经学、哲学与国学的关系。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关注的内容是《慈湖遗书》,并分析了礼-乐关系的思想史意义。中国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特聘研究员程奇立教授从宋学的学术内容来阐释“礼”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带来了对“礼者体也”一语的意义阐释。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陈士银主旨发言的题目是《丧礼矫正与王道再复——明初丧礼重建评议》,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明初丧礼重建的得与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高瑞杰探讨了学礼以成就君子风范的可能性,从文、质两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第四单元,中国音乐学院林大雄教授介绍了20世纪中国“新儒家”所进行的“礼乐”建设探索。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王玲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实践,重点介绍了中和韶乐的价值及保护传承方法。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韩冰雪结合其多年礼射推广经验,谈了校园礼射教育的价值和关键条件。杭州师范大学姚永辉副教授从自身礼乐推广和教学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的研发与实践方法。来自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柳博士后,阐述了海淀教科院在推进礼乐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工作。
论坛最后单元,发布了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拍摄的《校园礼仪》视频,这是清华礼学中心《中华基本礼仪》系列视频的又一部作品。《校园礼仪》视频包括:上课、下课、食堂用餐、自习、交作业、社团活动等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的礼仪场景。该视频不仅将成为清华附中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也将向社会其他学校推广,为学生们学习校园礼仪提供参照。
论坛就礼制、乐制及礼乐课程推广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期冀在未来的礼乐文化传承中发挥作用,推动礼乐文化在新时代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