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我院外文系教授隽雪艳做客新人文讲座,在六教以“白居易与日本文化——影响·融合·重写”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阐释她在中日两国进行白居易研究的收获与感受。
演讲人隽雪艳
讲座伊始,隽雪艳以2017年上映的电影《妖猫传》为切入点,引出对于白居易的学术思考:影片中白居易与赴唐留学的空海和尚是在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相重叠的两位主人公,虽然目前学界仍未发现明确的文字记载以佐证两人相遇的说法。轻松活泼的话题引起了听众们对“白居易在日本”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
隽雪艳指出,白居易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日本由国风暗黑时代过渡至和风兴盛时代后,汉文学日渐式微,和文学吸收了白居易文学风格的诸多特质。另一方面,日本对白居易研究涉及到其生活态度、人生哲学及佛教思想等各个层面,并由此影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学界。最后,隽雪艳以《枕草子》中中宫皇后引用白诗委婉命令侍女打开窗户的例子,说明了白居易在日本的重大影响力——白居易的作品不仅是宫廷侍读的科目,甚至辐射至各个阶级,成为了人们的“共有知识”。
接着,隽雪艳分别阐述了日本文化中的“三种”白居易形象。一是风流才子白居易,被视作贵族文人的榜样。大江维时编纂的《千载佳句》共收录1100联唐诗,其中白诗占535联;川端康成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亦有引用白诗“雪月花时最忆君”,并称之为“日本文化中美的最集中的体现”。二是隐士白居易,被视作乱世人生的楷模。日本从贵族社会过渡到武士时代后,白居易的“中隐”思想给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新的处世方式。三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被视作道的悟者。《十训抄》中说“乐天又是文殊之化身”,《文集百首》亦有言“乐天者文殊之化身也”,佛教在平安时代的盛行与礼佛的白居易相辅相成。
此外,隽雪艳从《唐物语》中的玄宗、贵妃故事出发阐释了异文化的融合问题。《唐物语》中的玄宗和贵妃形象与中国本土的故事大相径庭,作者的改编不仅沿袭了《长恨歌》的抒情性,更给故事平添了佛教教化色彩,使之呈现出多文化融合的面貌。
最后,隽雪艳认为,藤原定家的句题和歌实质上是一种文化重写,她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指出白居易的形象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人都会对其有所选择地接受和理解,不能仅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去研究白居易与日本文化,而应考虑日本的社会实际。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隽雪艳回答了日本文化的内在特质等问题。本场讲座系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九)“文学与人生”的第七讲,由我院历史系刘晓峰教授主持并点评。
学生提问
主持人刘晓峰
相关链接:
演讲人简介:隽雪艳,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外文系“文学史、思想史、文明史研究学科群”学术带头人。东京大学学术博士(Ph.D.)。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主要著作:『藤原定家「文集百首」の比較文学的研究』,(日本)汲古書院、2002年。《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主要论文有《句题和歌:翻译?改写?创作》(《外国文学评论》 2007年第4期)、《从《徒然草》看吉田兼好的生命美学》(《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 第5期)、《日本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日本学刊》 2008年第4期.)、《呉氏蔵北朝崑崙石床囲屏の鑑戒図--「臨深履薄」の図像を中心に―》(《京都语文》2017年11月)等。曾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的越境:日本文化的形成与白居易受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日本句题和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