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十二期举行 暴永宁、刘兵对谈《从一到无穷大》

5月7日晚,第十二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清华大学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办。科普翻释家暴永宁与我院科学史系刘兵教授围绕著名科普著作《从一到无穷大》展开了精彩的对谈。

暴永宁和刘兵对谈

刘兵首先回顾了《从一到无穷大》一书在中国出版四十余年来的历程,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出版的科普著作之一,这本书为读者带来无限的启发。暴永宁详细讲述了最初接触此书并翻译此书的艰辛过程,在极其追求文化精神生活与对知识怀有无限渴求的年代,以坚韧的耐心、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极强的意志力,独自完成了此书的初译工作,并在后期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他有幸结识了吴伯泽等许多同道中人,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为日后中国科普著作翻译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嘉宾暴永宁

暴永宁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越读越薄的。《从一到无穷大》的内在逻辑性与推理性十分清晰,而在这一条核心线的论述上,作者又能做到打破学科界线、触类旁通,并尽可能地为读者拓宽知识面。刘兵在此基础上补充,伽莫夫在写作此书时,打破了知识上的基础框架,以一种富有思想的创造性笔法进行创作。原本难以理解的科学原理与物理世界得到形象生动的表达,并在一种有趣的场景中重新自由地展现并处理,这体现了作者极强的文字把控能力与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嘉宾刘兵

伽莫夫早年由列宁格勒转至哥本哈根读书,因受到科学家波尔的赏识,有机会与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者们有近距离的接触。伽莫夫身处这一良好又热烈的科学讨论氛围中,并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启发。暴永宁由此强调,今天看来,跨学科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需要尽可能地学习半岛线上官网的知识,实现理工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交融。

学生提问

在提问环节中,观众围绕当下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问题、科普著作的译介问题、国内科普作品的原创问题等与嘉宾进行了交流。暴永宁认为,翻译作品的良莠不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对译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他希望可以尽可能地通过国家政策、出版社支持、译者的责任感与情怀培养上,进行多方面的提升,并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满足译者。刘兵认为应该制定科普专业规则、强化专业培训,塑造更为顶尖的科普著作写作人才。

讲座现场

本期活动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主持。

主持人王巍

相关链接

主题书目

《从一到无穷大》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后,曾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直接影响了众多的科普工作者。本书根据原书最新版进行了修订,书中以生动的语言介绍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 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全书图文并茂、幽默生动、深入浅出。

嘉宾

暴永宁

1944年生于天津,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76年来一直业余从事科学与科普著作的翻译工作,译作有《从一到无穷大》《尼尔斯·玻尔》《寄语青年科学家》《物理科学及其现代应用》《量子物理学》《B模式》《第四次革命:看神经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爱因斯坦的空间与梵高的天空》《艺术与物理学》《卡尔·萨根: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自然规律中蕴蓄的统一性》等,并在《科学年鉴》《科学美国人》等著名科普杂志发表多篇译文,并将相当一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专著译为英语,介绍给国际学术界。

刘兵

1958年生,198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8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1985-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现为(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