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第十一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行。活动围绕《中华读书报》之2018年度十大好书名单之一的《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一书,该书著者、我院历史系侯旭东教授与北京大学陆扬教授展开对谈,探讨历史研究中的“关系”视角。
侯旭东和陆扬对谈
侯旭东首先回顾了该书从论文到专著的成形过程,指出选择“宠”这个人们眼中平淡无奇、素为追求深度的史家所不屑的现象展开讨论,是希望关注历史上被以往研究所忽略、但却反复出现的普遍内容。他认为,作为一种反复存在的现象,“宠”其实是“中性的”。高声的道义谴责不过是无力的宣泄,消灭不了它,只会遮蔽耳目,掩盖其长存的内在意义。它与通常所谓的“线索”或“脉络”不同,区别之一是“宠”或“信-任”关系本身乃过去实存的内容之一,并非历史之外的深层力量,而是表层与深度的统一、知与迷的统一,端看如何把握。他强调本书虽从西汉的历史展开,但着意探寻的是那些即使改朝换代仍始终存在的、具有延续性的机制问题。侯旭东指出,对于历史应该顺时而观,发现那些潜藏的偶然性与各种可能性,而不是站在终点回望,用结果加结果推导出所谓的必然规律;在思考历史的过程中,除了实体思维,也应具备关系思维。
嘉宾侯旭东
嘉宾陆杨
陆扬分享了他读这本书引发的一些思考。他认为本书通过呈现西汉历史场景中的人际关系,将很多被以往历史研究排除在外的个人的、偶然的、关系性的内容纳入到了研究视野中来;并提出想要回应本书绪论中所提到的那些史学问题,关键在于寻找新的处理与运用史料的方式,从有限的材料中更好地提炼所需的信息。同时,陆扬提示大家思考在统治秩序当中关系模式及时人对这些关系的认识,是否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和反映。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
对谈之后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除青年学子之外,人文学院程钢副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谭徐锋也加入讨论。讨论围绕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内廷与外朝、日常统治史视野下历史图景的呈现、事后推论及“命定论”的观察视角、外戚集团对西汉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生活史与文化史的交集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讲座现场
最后,侯旭东强调指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就是他的历史观,一个人的历史观就是他的人生观”,以此鼓励清华学子通过主体性选择,不断超越自己、创造自己、成就自己。
主持人蔡文鹏
本期活动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主持。
相关链接
主题书简介:
中国古代帝国持续存在的君臣关系可细分为礼仪型与信-任型两类,后者亦是历史中“结构性的存在”,围绕它反复出现的言行构成历史中最为活跃与能动的力量。本文以西汉为例,具体到每个皇帝统治考察围绕此关系产生的建立、维持、废止与重构的过程,解释了此关系长存的背景与动因、来源与根基,以及此关系所激发的君臣言行如何引领西汉历史。文中力图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重返历史现场,捕捉当时人的不同感觉,重新梳理西汉历史。尝试从“关系过程”与“关系的关系”两个角度增加一种认识中国历史的新思路,为超越史学中碎片化的实证研究与抽象的结构分析及两者间的疏离与对立提供一种可能的出路。这是一项参照社会学、人类学展开的具体历史研究。
嘉宾:
侯旭东,(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历史系教授,现兼任系主任。1968年生于北京,1986-1996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1996-2008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与研究员;2008年转任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1.8-2002.7)、中研院史语所访问学人(2006.6)、清华大学(台湾新竹)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2009.2-6)、广州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2013.2-4)、日本学术振兴会招聘外国人研究员(2017.4-8)。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与出土文书简牍,近年主要关注古代国家的形态与运行机制。
陆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并担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业主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博士。曾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堪萨斯大学,并曾任哈佛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兴趣主要包括隋唐五代史、中国中古宗教史以及中西比较史学等等。出版专著《清流文化与唐帝国》在中国中古史乃至古代史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曾参与主编和撰写Early Medieval China: A Sourcebook,该书被在美国学术文化界深具影响力的Choice Magazine 评为2014年度杰出学术著作之一。此外,用中英文发表了近二十篇有相当影响的学术论文。在学术工作之外,陆教授在BBC 和National Geographic等拍摄的历史纪录片中也曾担任主要讲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