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21日,由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逻辑学中心”)组织的“逻辑, 语言和意义”跨学科国际研讨会于甲所第二会议室召开。来自美国、瑞典、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学生40余人参会。
逻辑学中心主任、我院哲学系教授刘奋荣致开幕词,指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是第一位在清华大学讲授逻辑学的教授,这一历史事实体现了语言学与逻辑学的天然联系。她向与会学者们介绍了2017年在学校支持下设立的金岳霖讲席教授团组的情况,感谢学校提供机会、得以拓展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学科交叉研究。
会议发起人金岳霖逻辑学讲席教授魏达格(Dag Westert?hl)、中文系副教授邓盾、外文系助理教授刘明明分别致辞。魏达格表示,他对汉语的语义和句法十分感兴趣,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跟中国的学者交流,来清华工作为此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邓盾、刘明明阐述了组织本次会议的背景,回顾了与魏达格两年来的学术交往,表示那是促成本次会议的直接动因,并希望会议能够对汉语的量化现象开展深入的研讨。
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教授斯坦利·彼得(Stanley Peters)考察了英语中表示例外的表达式, 提出“例外”这一概念应该与“归纳”密切相关, 并根据这一想法改进了“except/but”的形式语义。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蔡维天考察了汉语中的量化副词与情态动词的互动, 并从句法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林若望讨论了汉语中全称量词的一种特殊的约束用法, 并由此展开, 解释了汉语主语位置上的全称量化词为什么需要“都”的出现。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教授潘海华进一步探讨了“都”的语义, 指出“都”是副词性的全称量化表达。刘奋荣展示了上古汉语中的量化系统, 并讨论了《墨子》中的一些有趣的哲学和语言学思想。魏达格进一步讨论了“例外”的语义和逻辑, 并展示了一个基于例外的逻辑系统。邓盾考察了汉语中表达例外的“除了”的句法, 并指出和英语不同, “除了”可以处于不同的句法位置, 从而引发不同的解释。刘明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除了`的语义和语用, 提出“除了”不同的语义对应于排除动机的不同。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罗琼鹏考察了汉语中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 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认识“类”的视角。
研讨会期间,魏达格专门讲授了关于广义量词的小课程,吸引了众多校内外的学生, 受到极大欢迎。
邓盾做闭幕发言,认为会议非常成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会议决定以此为良好开端,陆续开展系列国际会议,关注汉语,继续推动国内外逻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