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在六教,我院中文系复系之后的第一届本科生、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徐晋如副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国学与诗教”为题,为到场的100余名师生阐述传统国学的力量和古典诗词的光辉。
演讲人徐晋如
讲座现场
对于当今的“国学热”,且对“国学”有众所纷纭的解读。徐晋如开宗明义指出,“国学”就是让中国人成其为中国人的学问,其根本价值在于安顿人心。国学的核心,就是人的教育,让人生命成长、性情完善的教育。国学的入门途径是大道至简,即程颐所说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不仅要“博学于文”,更要“行己有耻”,落实到行动中。徐晋如推荐从阅读《唐诗三百首》《四书章句集注》《古文观止》三本古籍来打开国学的大门。
徐晋如认为,君子人格应当是合度、中庸的,表现在性情上,则应当是温柔敦厚的。他指出,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的完成需要三大步骤,即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引用孔子、王阳明等先哲对于诗教的阐释,说明诗是人情感的自然抒发,而诗教可以帮助人养成仁孝忠爱之心,让人温柔敦厚,成为谦谦君子。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教育实践来看,中国读书人莫不由诗入手,通过循序渐进来学习、掌握、实践国学,所以我国可以称谓“诗国”,源远流长散发着真、美、善光辉的古典诗词也可以称之为“国诗”,其精神就是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人类、热爱生命。他强调,国诗由真发端,达于粹美之境,而终以止于至善作为其旨归。读诗、学诗,会让人不满于做一个只关心一己之得失的“小我”,而成就宇宙人生的“大我”,让自己更有历史感,更懂得人生的价值所在。
徐晋如认为,诗词首先是声音的艺术。他指出,诗词的格律不是“镣铐”,而是一种美的体现。古人正是用“诵、吟、歌、唱”这四种形式来记诵古代诗文:诵适合于文章和古体诗;吟是近体诗声律的本质,平长仄短,韵脚回环;歌是根据字的四声确定音乐旋律的上下行关系;唱则有相对固定的曲调。徐晋如认为,近体诗声律的规定,是为了吟诗时更加美听。近体诗的声律,其实就是吟诗的基本节奏。吟诗时平长仄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根据平仄确定吟的调子的高低,就是近体诗的格律基础。
最后,徐晋如回忆了诗歌所连结的他与清华的情缘,引用孙殷望先生的期望即“清华园应该是一个出诗人的地方”,鼓励清华学子珍惜清华园的诗性环境,重拾对诗歌的热情,开启诗意的人生。
学生提问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徐晋如回答了如何看待不同历史时期吟诵诗词的发音、是否赞同以普通话念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比喻意义等问题。
主持人杨民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九)“文学与人生”的第四讲,由人文学院中文系杨民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链接:徐晋如,字康侯,号胡马,江苏盐城人。1994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为中文系复系以来第一届本科生。在清华期间创立静安诗词社,并主编社刊《清华诗词》。1996年转学北京大学中文系,1999年毕业。2005年以同等学历考取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博士生,师从诗词大家陈永正教授。2009年起就职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自2012年起兼任深圳国学院教务长。著有文言别集《忏慧堂集》,暨《大学诗词写作教程》《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等著。与陈永正教授共同主编《百年文言》。个人专栏《怎样学写古诗词》现在《中华读书报》(国学版)连载,个人学术专栏《中国文学的正脉》正在《社会科学论坛》杂志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