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陈志强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释拜占廷帝国史

4月4日下午,中国世界上古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志强做客新人文讲座,在六教以“你所不知道的帝国:拜占廷帝国”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阐释了千余年拜占廷帝国绚丽多彩的经济、政治、宗教与文化的历史。

演讲人陈志强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陈志强介绍了“拜占廷”这一名称的来源,简短描述了拜占廷帝国疆域变动的历史。“拜占廷”最初是指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座古城。此后,拜占廷城成为地中海第一大都市,而拜占廷这个名字也因此闻名于世。这个古老帝国的疆域以自然地理屏障为模糊的边界,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动,其领土的核心地带为巴尔干半岛东部各沿海地区。

接下来,陈志强从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四个方面集中阐述了拜占廷帝国的基本情况。陈志强认为,应该采用公元330年作为拜占廷国家史的开端,因为那时拜占廷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治实体。君士坦丁一世启用扩建后的拜占廷城为“新罗马”,这标志着具有独立政治中心的政治实体的形成。此外,东罗马还建立了与旧罗马帝制不同的血亲世袭制王朝,从而开始了拜占廷帝国王朝的历史。

在经济上,东罗马帝国由于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陈志强认为早期拜占廷农村存在的公社制、隶农制、自由小农制为早期拜占廷国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也使占有商业贸易地理优势的拜占廷帝国能够继承古代世界开创的东西方贸易传统,承担起繁荣的国际商业活动。因此,君士坦丁堡成为马克思所说的“沟通东西方的金桥”。

在宗教上,基督教在拜占廷迅速传播和发展。公元4世纪上半叶,君士坦丁一世颁布了《米兰敕令》,使基督教获得了国教的地位。基督教从屡受迫害的民间宗教一跃成为受到官方支持的宗教。而在文化上,以希腊人和希腊化的其他民族为主体的拜占廷人就开始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发展出独特的拜占廷文化。程志强指出 ,东地中海地区一直是古典文化的中心,也是拜占廷文化发展的温床。

最后,陈志强总结了拜占廷帝国各阶段历史的特征与灭亡的原因。早期拜占廷国家经历了由古代社会向中世纪社会的转变,为了能够在普遍的混乱和动荡中找到维持稳定的统治形式,拜占廷帝国皇帝进行多种尝试。之后,中期拜占廷的统治者推行以军区制度为中心的改革,加速帝国社会组织的军事化。这一制度适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为缓解危机形势,稳定局势,加强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陈志强指出,军区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大量内部无法克服的矛盾:大土地贵族因军区制而兴起,日益强大到可以与帝国中央集权相对抗的程度,而军区制赖以存在的小农经济不断瓦解成为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开端。马其顿王朝统治的结束标志着晚期拜占廷帝国衰亡历史的开始。后来,拜占廷国土分裂,中央集权瓦解,领土不断缩小,沦为东地中海的小国。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

陈志强强调,虽然拜占廷帝国灭亡了,但是其文化却长期保留下来,拜占廷的文化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陈志强还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拜占廷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王朝更替与皇位争夺等问题。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九)“文学与人生”的第三讲,由我历史系张绪山教授主持并点评。

学生提问

链接:陈志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与考古学博士,1994年毕业于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长期从事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研究,曾出版《拜占廷帝国史》《拜占廷学研究》《拜占廷文明》《巴尔干古代史》《拜占廷帝国通史》《古史新话——拜占廷研究新亮点》等学术书籍,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1995年以来担任中国世界上古中世纪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南开大学东欧拜占廷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历史学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多种学术刊物编委。曾赴雅典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赫尔辛基大学、成功大学等高等学府讲学或研究。获得教育部、天津市等多层次科研优秀成果奖,2013年获得希腊议会和总统颁发的金质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