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在六教,北京市教学名师、中文系教授、院党委书记孙明君做客新人文讲座,以“曹植和他的《洛神赋》”为题,从新的角度为到场的二百余位师生深刻阐释了曹植的生平经历对创作《洛神赋》的影响。
孙明君发表演讲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孙明君以历史上关于曹操、曹丕、曹植的评价谈起,通过《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植传》等对曹植的生平经历及其名篇《白马篇》《名都篇》《美女篇》进行了简要评述。
接下来,孙明君转入了对曹植的代表作《洛神赋》的专门剖析。他指出,《洛神赋》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写曹植东归,经过洛水之时,目睹岩畔丽人,于是他与御者之间进行了问答;曹植对御者的陈述,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洛神消逝后曹植对她的思念和追寻。
对《洛神赋》的争论主要集中其主题上。对于两种流行甚广的说法——“感甄”说和“寄心君王”说,孙明君认为它们都不能自圆其说。在他看来“感甄”说存在三处疑点:一是赋中的君王刚刚求爱成功便旋即反悔,这样的表现让人不可理解;二是赋中随后描写的众神歌舞游戏似乎游离于爱情的主题之外;三是在写曹植和宓妃两人告别时,曹植表现得过于被动,与宓妃的多情深情相较,看不到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情感互动。而“寄心君王”说最大的问题则是人物关系的混乱,首先需要理清的是赋中的“洛神”和“君王”谁代表现实中的曹丕和曹植。孙明君进一步指出,若以上解读是正确的,则所有的爱情说、政治立场说均不能成立。那么,《洛神赋》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孙明君从现代精神医学的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曹植作品和相关史料,认为黄初四年七月写作《洛神赋》之时的曹植患有抑郁型心境障碍,甚至出现过自杀意念。在他看来,导致曹植形成抑郁型心境障碍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三:一是曹丕对曹植的持续打压和迫害;二是黄初四年六月,曹彰之死给曹植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三是曹植、曹彪还国之时,监国使者不许二王同行,让曹植“意毒恨之”。
最后,孙明君指出《洛神赋》中的人神相恋故事乃是一个心境障碍者的精神性幻觉,是一位具有自杀意念者的隐喻文字。所谓宓妃,不是甄后的代称,而是死亡女神的象征,曹植礼赞、追寻洛神乃是在歌颂死亡。此时他正在痛苦地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经过彻夜的挣扎,最终放弃了自杀意念,走上前往藩国的东路。《洛神赋》正是他在这一精神危机下心路历程的记录。进而他指出,曹植不想把自己的自杀意念公之于众,于是他主动采用了隐喻的方式,有意不写真实年代,借楚王之梦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孙明君还回答了到场师生的提问,现场气氛热烈,踊跃积极。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九) “文学与人生”的第二讲,由中文系马银琴教授主持并点评。
主持人马银琴教授
链接:
演讲人简介:孙明君,甘肃静宁人,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首届文学博士后。1995年6月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97年在韩国釜山大学、2007年在日本九州大学任教各一年。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版有《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汉魏文学与政治》《三曹与中国诗史》《两晋士族文学研究》《南北朝贵族文学研究》等专著,在《哲学研究》《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主讲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中古诗歌研究”等。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