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第十期“邺架轩读书沙龙”聚焦A.A.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国史》,译者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家玲教授与清华大学历史系张绪山教授展开对谈,以广阔的视角思考拜占庭帝国之兴衰。
主持人蔡文鹏
徐家玲首先介绍了《拜占庭帝国史》一书的概况与贡献,以及作者瓦西列夫的学术生涯与著书理念。瓦西列夫是俄罗斯裔美国学者,《拜占庭帝国史》至今仍是对拜占庭史最具综合性的专著之一。全书以编年叙述为大框架,强调每一时期的独特性及文化贡献,并对重要问题进行综合性论述。徐家玲将本书与陈志强教授所译的奥斯特洛戈尔斯基的《拜占庭国家史》进行了比较,从学术价值、写作线索、时间断限、政治史描述风格、文化宗教史论述等方面阐明了两书的异同。最后,徐家玲指出,瓦西列夫的研究是开放式的,他解决问题,也提出新问题。译著的出版,将有力地促进我国致力于从事拜占庭研究和东欧、西亚及东地中海历史研究的学者扩展新思路,踏上新台阶。
嘉宾徐家玲和张绪山对谈
张绪山认为,陈志强与徐家玲的两本译著是拜占庭研究入门的必读书。他建议从至少四个角度看待拜占庭的历史。一是希腊史角度。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一样,都是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希腊文明的传承是通过拜占庭历史而进入近代的。二是欧洲角度,拜占庭对欧洲认识古希腊文明起到了桥梁作用。三是拜占庭对东欧的影响,比如东正教等。第四是东西方交流的角度。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预言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拜占庭帝国地处三大洲交界处,曾处于这一冲突的前线。张绪山指出,拜占庭帝国虽然已经故去,但它的遗产是活的。上述角度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千年一国的兴衰,也凸显出了徐家玲教授等拜占庭研究者几十年来的贡献。
嘉宾徐家玲
嘉宾张绪山
分享与对谈结束后,现场听众就拜占庭帝国延续与衰落的原因、其金币的广泛发现、对外交往、兴盛程度、多语种史料等问题与两位嘉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主持读书沙龙。
学生提问
读书沙龙现场
相关链接:
主题书简介:
A.A.瓦西列夫(1867-1953)是最权威的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者之一。他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25年移居美国。主要作品有《拜占庭与阿拉伯人》《拜占庭帝国史》《世界两端》《斯拉夫人在希腊》等。其所著《拜占庭帝国史》是在大量分析拜占庭的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部经典巨著。它全面阐释了拜占庭在文学、考古、艺术、建筑等各方面的成就,堪称关于拜占庭的百科全书。
嘉宾:
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拜占庭研究专家,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副理事长。著有《拜占庭文明》《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译有《拜占庭帝国史》《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中世纪文明》《伟大的海: 地中海人类史》等。
张绪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著有《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传统“权力神圣观”研究》《随缘求索录》《史学管见集》等,译有《国王神迹》《封建社会》《何为封建主义》《东域纪程录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