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会议在新斋104室举行。朱邦芬、彭刚、余锡平、钱小军、孙麓岩、赵洪等委员出席,教务处副处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主持会议。
王巍报告了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进展:2019年春季学期将聘4位教学名师讲授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按学分给予课程资助;理学院宫鹏院长、生命科学院王宏伟院长在本学期开设了通识课程;“写作与沟通”纳入基础读写认证课程;文素基地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通识教育。
王巍就清华通识课程改革思路和通识课组调整建议进行说明并征询意见。内容包括将所有新增文化素质课程都需满足全环节建设要求;三年内重新调整文素核心课程名单,核心课程须由通识委员会审核通过;强化课程评估力度;以及加大对核心课程的奖励资助,增配助教名额等。与此同时,在参考国际名校通识课组设置情况的基础上,建议将清华现有的八大课组压缩整合为四大类:人文课组、艺术课组、社科课组、科技课组;并建议全校学生必修“人文课组”与“艺术课组”。赵洪也向委员会介绍了艺术教育中心的课程建设情况。
朱邦芬发言
通识教育委员会针对通识课程改革思路和课组调整建议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朱邦芬院士认为,清华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应着眼长远,努力克服当下人才培养专业取向过重的问题。他建议四大课组中都应设置一些必修课程,尤其是社科课组,应强化学生在经管法律等“大社科”领域的素质培养。此外,他还希望学校能鼓励院士、资深教授给本科生开设通识课,以此形成全校重视通识教育的良好风气。
彭刚发言
校长助理、副教务长彭刚教授指出,通识课程改革的重心应放在课程质量的实质性提高上,继续完善核心课程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同时,在核心通识课程的任务分配和奖励机制上,他也提出了具体方案。
余锡平教授提议可否在通识课程讲授前预先了解选课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课程内容。他亦强调当下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推动创新、拔尖人才计划存在一些内在冲突,即贵专而轻通,要在师生群体中形成真正重视通识教育的观念仍然任重道远。
钱小军教授则主张要将清华现有的各项资源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议充分利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清华学堂等设施来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和审美修养。孙麓岩副教授则建议鼓励各院系骨干老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形成一批通识教学名师,打造清华通识教育的口碑。
会议现场
通识教育委员会一致认为:今后的通识教育改革要着力简化通识课程分类,扩大通识教育课程口径;同时还要严格把控课程质量,秉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毋滥;以及建议学校重点建设通识教育的一流师资队伍,提高通识教育授课待遇等。此外,会议还就其他有关细节事项做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