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第四届工程文化素质教育高级研讨会召开

11月24~25日,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教务处在李兆基科技大楼联合举办了第四届工程文化素质教育高级研讨会。来自全国多所高校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当前新时期新工科培养中工程文化素养教育的使命与前景。研讨会由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副教授鲍鸥联合主持,体现了工科与人文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教务处副处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教授作简短致辞。

李双寿主持研讨会

王巍致辞

王义遒发言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王义遒教授通过回顾北京大学工科建设史,解析了理工两种亚文化及其融合的问题与途径。他指出,理科工科分工不同,如果缺乏理工结合、相互支持,既不利于学校的建设,也不利于当代新科技的发展。而理科、工科形成了不同的亚文化,理科创造知识,工科创造有用物,理科是求是求真,工科求善求力,理科更具自由氛围,工科更加务实等等,理科、工科需要协同创新,两种亚文化需要相融,这既是大学建设的需要,也是当下新科技经济发展的需求。王义遒指出,理工两种亚文化相融需要借助体制机制建设,但根本背景是共享人文。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梁延德教授分析了当前工程训练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我国当前发展的形势是,在人口红利之后,工程师红利日益凸显出来。从量方面看,我国培养的工程师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从质的方面看,我们还存在不足。因此,工程文化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工程思维是面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工程师的必备素质。创造思维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思辨和发展的责任。当前工程训练教学需要文化育人,尤其不能忽视人文底蕴。

山东大学孙康宁教授探讨了新工科形势下工程文化的任务与使命。要以新工科为抓手,要建设具有创新性、挑战性和高阶性的工程基础课,培养学生跨界融合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重视立德树人、培养正确价值观,尤其要将“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工程教育之中。南开大学张伟刚教授认为,工程素养可分作三个部分:工程知识,工程技能和工程思维方法,这一切离不开工匠精神。针对新工科对工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南开大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北京化工大学唐帼丽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探讨了工科大学教师的精神世界与文化情怀。清华大学鲍鸥对工程教育中的“苏联模式”进行了反思,强调了苏联模式与俄国工程教育传统的紧密关联。香港浸会大学李建深探讨了三维空间扫描技术在人文研究与教育中的运用。清华大学游战洪介绍了弩机在中国战争史上的作用,以及弩机复原过程中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清华大学程钢认为,以文化遗产的研究、复原与仿制为切入点,我国现存的工业训练体系有可能与人文学科进行深入的合作,这将既有利于为工业训练注入人文的内涵,也为人文教育开拓一块新的领域。发言者还就理工大学中基于人才培养的人文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工程素养教育模式以及其他工程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案例等进行主题发言,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