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第二十届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八声甘州”决赛在电子系罗姆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大赛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人文学院学生学术活动中心承办。
教务处副处长、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王巍致开场词,重申了人文知识竞赛“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宗旨,并对比赛组织方的工作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同时祝愿参赛选手们都能取得理想成绩。
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校的七支队伍的一一做了自我介绍,同学们因对人文知识共同的热爱而共聚一堂。
选手们在暖场环节——“你做我猜”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尽管主办方绞尽脑汁地选择了不少难以描摹的词汇,如“我爱我家”、“列宁在1918”等,但各队的机敏程度显然超出了命题组的意料,以至于预先准备好的题目屡屡不够使用。
在必答题部分,各队同学都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素养,每支队伍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随后的抢答题环节更是精彩纷呈,王赫斯怒队展现了惊人的抢答能力,屡次获得抢答资格。其他队伍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推断题部分对同学们的知识积累和反应速度都有很高的要求,PPT上几条线索依次给出,答案范围逐渐缩小。场上许多队伍的表现令人难忘,如只听到“谥号‘文忠’”便联想到欧阳修的几位选手,其表现都十分突出。
在连续作答环节,每组的五道题目以从易到难的顺序浮现在了PPT上,还多出了翻倍和求助两类机制,大大增加了比赛的紧张刺激程度。随着大家对比赛规则越来越熟悉,各队伍纷纷使用了求助或翻倍的机会,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然,随着比赛难度的不断升级,各队同学还是纷纷感受到了主办方的“深情厚意”,高呼答题不易。作为场外嘉宾的程钢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无数帮助,体现了压倒性的优势。
七支队伍均展示出了相当出色的人文知识素养,其中得分前三名的王赫斯怒队、怡泉队、哈尔滨工程大学队进入主观题决赛。
决赛环节,王赫斯怒队以对“武侠”的理解为题,剖析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演进,以“儒侠合一”解读了武侠精神;怡泉队就诗词创作中的用典一事做出解读,讲述了用典有时必要,有时又不必要,要根据文学作品的形式与表达方式而发生改变,作品以通俗易懂、直抒胸臆为目的则不必用典,作品以表现伟大的、普适性的、作者个人文学思想方面的内容为目的则需要用典;哈尔滨工程大学队在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讲述了他们对于朱自清先生作品的理解,讲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懂生活的人,善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写出许多小清新的作品,认为朱自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唐朝的孟浩然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是以朴素的文字写出生活的种种情趣所在,朱自清先生对于六朝互文的运用等,都显示出了他本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之深。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在决赛总结中认为,举办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是因为现在所有人都需要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典的,一种是不用典的。前面一种可以通过知识的测试,与古代的伟大人物建立起跨时空的关联,后一种则体现了一个人在知识储备不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语境下与他人建立友善交流的能力,反观一些人可能读了很多书,但依旧无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以上两种人文素质都是我们需要具备的。程钢认为我们有两种朋友,一种是古代的朋友,一种是现在的朋友,在与现在的朋友交往的同时,也需要与古代的朋友进行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境界。程钢还表达了对于人文知识竞赛能够一直办下去的诚挚的愿景。
最后,举行了颁奖仪式,王赫斯怒队获得本次竞赛的总冠军和最受欢迎奖,哈尔滨工程大学队与怡泉队总评分并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