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9讲在科学史系系厅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我校博士后姚靓,讲座题目为“瓶子里的国家、科技与社会:从可口可乐到盐汽水,1949-1980”。
姚靓讨论了在1949年至1980年这一中国大陆没有可乐的时间段内,中西文化在汽水上的碰撞。姚靓首先综述性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技术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并指出她本项研究所关注的并不是“大科技”,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具体而言,是要研究消费品汽水是如何与政治、社会、国家结合起来的,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个特定的经济-政治时期内中国又如何创造、推广了新的汽水。汽水的发明与疾病有关——可口可乐曾作为镇静剂和止疼药。盐汽水的来源则与可口可乐类似,它一开始并非作为大众清凉饮料,而是作为劳动保健饮品而被饮用,具有药品性,这一事实确定了本项研究的基准。
解放前,可口可乐在上海十分风靡,上海曾成为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可口可乐市场。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禁运,由于可口可乐的军需品地位,可口可乐也被列在禁运名单之中。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产生了敌对的情绪,甚至一直到八十年代,报刊都存在着对可口可乐的声讨,将之作为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代表。屈臣氏汽水厂是上海主要的可乐生产厂商,在上述环境下,屈臣氏处境十分艰难。在民族资本家纷纷转型的背景下,1950年,屈臣氏汽水厂尝试改变生产商品,由于此前在可口可乐生产线上已经投入了相当大的成本,厂方一开始设想生产酱油和醋,但因技术问题放弃了这一方案。1955年,屈臣氏的可口可乐生产线被运到北京,和北方的汽水厂合并。上海只剩下最大的一家汽水厂——正广和。
姚靓于2016年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博士学位,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等领域内发表多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