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在六教,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大学教学》原主编陈怡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中国人的大智慧——《中庸》解析”为题,为在场的一百余名师生阐释了《中庸》所蕴含的大智慧,对《中庸》的结构进行了新的划分,指出其当今价值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讲座伊始,陈怡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来历、《中庸》的作者与思想源头等做了简要介绍。他认为,《中庸》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哲学论著,更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论著。 “中庸”的“中”是指“中”与“和”,即“恰到好处”;“庸”是指“用”。因此,“中庸”的含义,就是“中和哲学及其运用”。
对于《中庸》全篇三十三章的结构,朱熹和杜维明等学者对其有所划分和阐释。陈怡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颖的划分方法。他认为,《中庸》全篇的三十三章可以分为“纲”和“论”两个部分。第一章为“纲”,即对《中庸》全文提纲挈领地概括,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及中庸的内涵。第二至三十二章为“论”,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对第一章的两个问题予以展开。
接着,陈怡围绕《中庸》思想特别是“中,和,诚,明,教”等关键词进行了阐释。他指出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集中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的“命”并非自然属性的“宿命”,而是人文属性的“使命”,即天赋予人的使命称为“性”,而人对“性”的遵循就称之为“道”。这是从天到人的下贯。另一方面,人通过教育、修习去了解道,从而与天合一,这是从人到天的上达。天道的下贯与人道的上达,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诚”,人了解“道”,要建立在“诚”的基础之上。第一章的下半部分指出,这里的“道”正是“中庸之道”。中庸的内涵在于,做事情要符合“中”与“和”,即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庸》第二到第三十二章的“论”,也分为相应的两个部分。其中,第二至二十章展开了对中庸的讨论,分别阐发了中庸的重要性、特性以及中庸之德的作用与内涵。第二十章为全文的枢纽,承上启下,过渡到对“诚”的讨论。第二十一至三十二章则讨论了天人合一,分别涉及诚明合一、“诚”的作用与特性、君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作为天人合一的典范等问题。最后一章,陈怡分析该章通过对《诗经》的引用,对中庸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进行总结,使全文首尾呼应,紧密自然。
最后,陈怡总结了《中庸》的价值。他指出《中庸》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既是方法,又是目标;既是至德,又是大道;既是哲学,又是境界,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中庸”是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和行为模式,平和而不走极端。“中庸”还是儒家心性论的源头,并且对教育颇有启示。陈怡认为,在教育中,既要强调科学,也要强调哲学。
演讲之后的互动环节,陈怡回答了现场学生的提问。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第十一讲,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副教授程钢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陈怡,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籍贯武汉,1945年生于重庆。1967年毕业于原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电机工程系发配电专业。1968-1979年在青海省电力建设公司任技术员。1979-1982年在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动力系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1988年赴美做访问学者。1989-1992年任东南大学电气系副主任。1993-2002年任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2001-2007年任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2008年退休。曾兼任《中国大学教学》主编、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现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分会顾问。
陈怡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和高等教育学。主编、合著出版《电力系统分析》《电子信息学科基础教程》《老子论语今读》《东南大学文化读本》《庄子内篇精读》和《道德经讲读》等书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北京大学学报》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次。现主要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近年来在全国近百所大学做相关讲座,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校开设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