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在人文社科图书馆未央厅举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柯理思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汉语一百年来的变化:从叙事语体和对话语体的对立谈起》的精彩学术讲座,报告由中文系特聘教授蒋绍愚先生主持,中文系及其他专业的百余名师生参加。
柯理思发表演讲
讲座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柯理思从广义“语体”问题出发,介绍一百多年前两种教材在处理汉语不同变体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汉语入门》(1899年)引言里指导学习者说:汉语最少有三种-文理(style)、半文理(demi-style)、口语(language parlé);《蓝青官话读本》(1920年)序文里提出:蓝青官话就是“把适用的语言打成一团”,让不适用的语言自己淘汰,读本里的“官话”也就会包括一些不符合北京话的习惯的语句。紧接着柯理思教授指出方言差异和口语/书面语的差异也会产生交叉,北方的词语、语法格式一旦让长江下流等方言的词语从普通话中赶出去,就会变成“口语”词了,有一些词在一百多年前被看作是具有“北方话”的色彩,而现在在词典中标注为“口语”色彩。柯理思教授进一步举出语体差异对汉语教学产生影响的三个具体事例:进行体标记“在”“V在+处所词”的动态静态两可问题、对外汉语教材中标词类的问题。
讲座下半场柯理思把焦点放在叙事体和会话体的不同所带来的语法差异,指出典型的对话语体是“说话”,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空间里互相交流,第一和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高,交际环境有利于提问、建议、命令、禁止、劝阻等想获得对方的某一个反应(语言反应=回答,或行动)的语言行为,说话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自己的意愿或者自己的主观评价,未然句多;典型的叙事语体以第三人称为主,叙事的对象也可以是非特定的多数人,时间和空间也可以不同,已然句多。柯理思教授举出三个事例进一步阐释叙事体和会话体的不同带来的语法差异:汉语的肯定祈使句缺乏专用标记、“你问问看” 中“看”的“体”功能、表未然义的“再”。最后,柯理思教授回到汉语教学问题中来,强调在汉语教学中要重视句类在交互式语体里出现的语法意义。
柯理思还回答了在场师生关于汉语中“的”、“了”、呢”的语法意义和方言用法差异及其教学问题。
柯理思回答师生提问
柯理思教授长期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如体貌和情态等动词范畴)、方言语法、近代汉语、现代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欧洲汉语语言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