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著名导演尹力先生做客新人文讲座畅谈电影的命题与创作

2010年6月3日下午15:20 我校师生在6教C300迎来了《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八)“文学与艺术”的第二十七讲,也是本学期本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共有167人次前来聆听了此次讲座。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小琴副教授主持,我国著名导演尹力先生做了题为“命题与创作”的精彩讲座。整场讲座尹力先生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充满激情地阐释了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回顾了中国电影事业的艰辛发展,并且着重分析了自己导演的《张思德》、《云水谣》和《铁人》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特色来具体展示一个导演如何戴着主旋律电影命题的镣铐来跳出精彩的视觉文化艺术之舞。

讲座开始,尹力先生就强调过去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专识”教育,而现在的通识教育则要让学生融会贯通来明晰自己对学术的判断力。当代大学生除了自己所修专业课程外一定要努力汲取其他方面的知识养料,如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来完善和丰富自己,自觉学习和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而这也是清华大学新人文系列讲座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他指出,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不一定要对所有领域“通”,但至少应该要“识”,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潜移默化地对今后的生活起到良好的影响。

接着尹力先生指出,电影是一种文化,它让观众在影像中获得经历和习惯,并且上升到哲学意义层次探讨生命灵魂的意义。在了解和欣赏电影艺术时,不仅要关注电影的拍摄技巧,也要了解中外电影历史和文化知识。电影诞生一百多年以来,最开始它还没有脱离作为一种杂耍的属性,直到后来梅里爱把具有真实性的基本故事元素呈现出来,电影才成为可以在影院放映、有固定受众的这么一种艺术形式。而真正对电影艺术有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导演和前苏联的爱森斯坦导演,他们创立了蒙太奇这样一种拍摄和剪辑方法。尹力先生认为,简单地说,蒙太奇就是把单一画面组织起来而产生某种含义的一种电影剪辑方式。

然后尹力先生还简要回顾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他认为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是艰难的,在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挤压之下,目前中国电影虽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中国电影整体上的经济效益却并不高,地域发展不平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最后尹力先生具体阐释了主旋律电影如何与今天观众的审美情感进行有效的沟通,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就是电影的命题与创作的辩证问题。例如在命题与创作的辩证关系中,公共话语中的革命传统命题如何保持电影的艺术性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尊重艺术规律?如何尊重电影规律?尹力先生首先分析了由他导演的电影《张思德》。他指出,这部电影的命题主要是由“张思德”,“毛泽东”和“为人民服务”这三个元素组成,导演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尽量塑造出一个鲜活的张思德形象,以艺术的方式通过电影表达一种信念,一种不以叙事为目的的谦和善良的精神。在谈到《云水谣》这部电影的创作时,尹力先生指出,这部电影的命题就是八个字:海峡两岸、骨肉亲情。但是如何以艺术的方式阐释这一命题?尹力先生则道出了他的导演经验:基于真实故事的优秀剧本改编;拍摄技术创新——如开始的由八个独立镜头组成的没有连接点一气呵成的“上天入地”的单一镜头效果;场景选择——如影片横跨福建、上海和西藏等地;演员阵容也是集合来自两岸三地观众熟知的演员。而在拍摄《铁人》时尹力导演面临的挑战就更大了,因为公众熟悉的王进喜形象早已有了定型,关于王进喜生平的资料也很详尽。尹力认为以往拍摄的王进喜形象是缺少原汁原味的,而他要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王进喜形象,并且在电影中并置了两条时而平行、时而相交的故事线,展现了新时期石油工人和王进喜时代石油工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展示了新中国四十年发生的变化。

最后尹力先生总结了他二十多年的导演经验。首先在故事层面,电影要有开始、误会、冲突和结尾等要素,电影要讲究起承转合和节奏感,要有外延信息量;其次在情感层面,在处理亲情、友情、爱情的时候,电影创作者要与客体电影建立起情怀、情愫和情趣上的联系,要使电影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再次在形而上的层面,要考虑电影的语言、风格和类型的建构,要透过叙事层面表达哲学命题;最后制作层面,要充分利用数字特技、荧幕效果和多媒体等其他技术手段让观众更好地参与到电影之中。

讲座结束后尹力先生与听众就电影拍摄、电影社会责任和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尹力先生通过对自己电影创作经历的回顾与展望、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对自己三部电影的全新演绎,实际上探讨了如何进行电影创作、如何进行电影欣赏、电影的社会责任等深层次的问题。在场清华师生通过尹力先生的精彩讲座,提高了自己对电影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