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美院杭间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漫谈阅读与字体设计" style="color:#333333;">清华美院杭间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漫谈阅读与字体设计2010-04-06 时殷弘、韩相震、鲁索受聘我校伟伦特聘访问教授2010-04-06 “理论经济学双周讨论会”关注北京上海农民工子弟的未来2010-04-06 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STS分部召开工作会议2010-03-31 徐葆耕教授追思会举行2010-03-29

2010年4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师生在6教C300迎来了本学期《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八)“文学与艺术”第十八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杭间教授做了题为“聚珍:阅读与字体设计”的精彩讲座。在此次讲座中杭间教授引领大家重新感悟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这一独特书写方式的嬗变过程,汉字印刷从“雕版”到“活字”再到“聚珍”的发展过程,以及汉字设计方式与阅读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提醒大家在网络文化盛行的当今时代要在“悦读”过程之中重视字体设计。

讲座开始,杭间教授指出汉字作为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经常被仅仅视作一种工具而不是艺术来对待。 而事实上,中国古人对于造字方法的总结是非常独特的一种视觉传达的思维,通过笔画的视觉上的传达使人明白这个字和由字构成的句子、词组、文章的意思。近代中国虽然受到西方文化入侵,如果言语和书写没有变,中国的文化也是永远不会丢失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是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中心的,并且具有非常特殊的视觉传达性。反过来说,我们的祖先从结绳记事表达意见到能够通过甲骨文、金文、小篆到后面的汉隶等等慢慢发展到现在的汉字系统,正是我们古人通过视觉形象做出的非常精辟的改革。杭间教授认为,有什么样的阅读要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字体设计,时代在变,技术因素在变,年轻一代的阅读方式在变,汉字字体设计也在变化。

接着杭间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汉字书写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各自特点,从甲骨文,竹木简,一直到后来的雕版印刷,并且展示了字体与唐宋元明清文人生活之间的联系,指出文人的不同角色对书写产生了影响。他详细向大家介绍了东汉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字体设计中的蕴含独特文化的“六书”程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杭教授还着重向大家描述了从“雕版”到“活字”再到“聚珍”的演化过程,并且阐释了“聚珍”的内涵。“聚珍”源于清代一部总结活字印刷的重要著作《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活字之美称为“聚珍”,其后不同年代并有延伸称呼,杭教授认为这可看作是中国对印刷文字设计的自觉意识的体现。但自北宋沈括继毕升发明活字以来,中国一千多年的书籍印制中弃活字不用,仍以雕版为主流,这其中缘由除技术原因外,还可从时代阅读中找到其影响,而揭示其与字体变迁之间的关系,当能启示今天的设计界重视汉字字体设计并更上一层楼。

最后杭间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作为中国成熟传达汉字的代表——宋体字的设计过程。杭教授首先追溯了宋体字的起源,指出它是与宋代版刻的高水平发展和读书风气有密切联系的,并且讲述了秦桧与宋体字的传说。紧接着他介绍了宋体字的设计原则:一、宋体字字体充满,在划定的范围内让笔画舒展得尽量大;二、宋体字笔画间隔与笔画粗细之间的比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更有利于视觉审美机理;三、宋体字有利于字形设计和字模工业化生产;四、宋体字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普遍使用,达到了良性循环。

本次讲座由美术学院马泉教授主持,共计350名清华师生聆听了杭教授的讲座。讲座结束杭间教授认真回答了听众的提问,他就“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如何练好书法”、“电脑字体设计能否完全取代书法中某些艺术特质”、“如何认识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应用”、“宋体字对阅读心理的塑造”等问题热情地与现场同学进行交流。杭教授指出,台湾提出“识繁认简”的政策,我们反过来在大陆可以提倡使用简体字认识繁体字。现在这么多代人都已经在使用简化字了,如果再回到繁体字去是不可能的事情。杭教授还强调要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视汉字字体的设计。杭教授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以轻松幽默的叙述风格,结合大量的精美图片,向大家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和设计,扩展了同学们的人文视野,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杭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他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绘画与建筑规划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杭教授著有《原乡设计》、《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中国工艺美学史》、《中国传统工艺》、《手艺的思想》、《新具象艺术》、《艺术向度》、《身体的智慧——中国当代油画十年精神景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