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理论经济学双周讨论会探讨“金融危机中的风险管理”

2009年12月10日下午3点,美国道富银行企业风险管理副总裁、我校经济学研究所校友马志伟博士和梁晓钟博士作了题为“金融危机中的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Ⅱ和信用风险”的学术报告。这场报告在新斋353会议室举行,是由经济学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理论经济学双周讨论会”秋季学期第六讲,王至元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首先,马志伟博士讲述了危机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流动性问题、资本不充足、利润下滑。接着,马志伟博士分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原因:低利率政策、对房地产的宽松管制、房地产价格超出人们的消费能力、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发展、现行会计准则中的一些问题、一些金融企业过高的杠杆等。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要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和企业内部监管机制。马志伟博士回顾了金融危机的历程。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同一天,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这对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在接下来的十月、十一月,许多企业、银行出现问题甚至倒闭。金融危机凸显出监管体系的重要性。作为国际银行间风险管理的准则,巴塞尔协议于88年建立。巴塞尔协议Ⅱ可描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信用风险,对操作风险有详细的介绍;第二阶段,着重经济学资本,通过建立模型描述过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第三阶段,通过现实验证模型并对模型进一步完善。

在马志伟博士演讲的基础上,梁晓钟博士对巴塞尔协议Ⅱ进行了简单的点评。巴塞尔协议Ⅱ让政府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法规法则,其比巴塞尔协议更加细致。巴塞尔协议着重信用风险,而巴塞尔协议Ⅱ涉及范围更加全面,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接着,梁晓钟博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信用风险,一般是由欠债不还引起的。梁晓钟博士详细讲解了计算信用风险的几种方法。在“Standardized Approach”中,风险较大的资产会被赋予较大的权重,需要较高的资本金。在" 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 "中,需要对“PD(预期对家违约的概率)”、“ELGD(如果对家违约发生的损失)”等参数做出统计和预测。梁晓钟博士介绍了PD、ELGD、LGD、EAD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另外,梁晓钟博士还讲解了" Alternative Credit Risk Models "和文献中的两种信用风险模型——结构化模型和简约化模型。

马志伟博士和梁晓钟博士的讲座资料翔实,见解独到,PPT演示信息丰富,博得了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演讲结束之后,他们还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