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晚7点,由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理论经济学双周讨论会”在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演讲嘉宾为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蔡继明教授,演讲题目为“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蔡老师的讲座思路严谨、生动翔实。他首先指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需要若干必要条件,其中包括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复杂劳动可以折算为简单劳动。而在这些必要条件不存在的前提下,按劳分配不可能实现。
蔡老师接着分析了按劳分配原则与传统计划经济的矛盾。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并非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数量是稀缺的,质量是不均等的;每个企业集体劳动不具有完全的社会性,很多产品供过于求,很多产品供不应求,从而每个人的劳动不一定能够直接满足社会需求;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不能直接折算等等。这些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特点都是与按劳分配所需的若干必要条件不相吻合,从而使得按劳分配和传统计划经济之间存在着客观矛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非劳动生产要素)是稀缺的,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的稀缺资源要得到有效配置,就必须赋予大于0的价格;个人劳动的有用性或社会性,必须通过交换借助于价值才能实现。这些特点也与按劳分配所需的若干必要条件不相吻合。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不是由劳动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因此,价值分配就不能以劳动为尺度。
蔡老师接着指出,推行按劳分配必然导致平均主义、效率低下、遏制物质资本积累,阻碍人力资本投资、浪费土地资源、窒息企业家成长、扭曲资源配置。而实践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蔡老师在回顾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提出过程之后,阐述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价值基础。他认为劳动价值论不足以解释非劳动收入的真正来源,广义价值论揭示了非劳动要素对价值决定的影响,同时论证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的内在统一。蔡老师认为,分工交换起源于人们对比较利益的追求,换句话说任何分工的起源,都是因为有比较利益的存在。而均衡交换价值是根据比较利益率相等的原则确定的,也就是说,每个生产者通过交换,每付出单位机会成本所获得的比较利益应该是相等的。由此决定的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就是广义价值。广义价值与比较生产力成正比。而比较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多种要素决定的,比较生产力高的部门创造的价值多。所以,非劳动要素参与价值决定,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是统一在一起的。
蔡老师还详细阐述了按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根据广义价值论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所谓剥削就是报酬和贡献不一致,其实质是对他人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是剥削。所以,私有制与剥削没有必然联系,保护私有财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并行不悖,私有制未必产生剥削,消灭剥削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消灭私有制。这就要求人们应当区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蔡老师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而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只是实现这一最高目的的手段。
蔡老师最后回顾了从按劳分配到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变革,阐述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若干表现,如特权阶层收入过高,劳动收入偏低,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政府掌握的财富过多等。他认为当前收入差距过大,并不是由于贯彻了按要素贡献分配,恰恰相反,是因为没有贯彻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
蔡老师的讲座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深入浅出,博得了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在演讲结束之后,他还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探讨。讲座由王至元教授主持,近百名师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