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7日晚,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东亚研究学院院长、中国学教授蒂姆·赖特做客清华经济史论坛,就“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中国”进行了演讲。
关于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是否受到影响以及影响大小,学术界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出现明显的衰退,另一种认为中国经济不仅没有收缩反而有所改善。赖特教授指出,要把问题分析清楚,首先需要区分对经济造成影响的因素来自国内还是国外,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他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确实所有下降,但主要是农业方面的,而气候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比大萧条更大。造成学者们不同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某一个部门占全国经济的比重,有些学者关注的某个经济部门的产出如蚕丝业确实出现很多下滑,但这在全国经济中占的比例非常小,不到1%;其次是应考虑到相对价格和真实变量的变化,农民收入虽然下降,但物价也有所下跌,农民的真实收入并没有下降多少,而且此时生产要素的价格有相应下降,生产成本降低;再次就是经济体系中的替代现象,一个经济部门有所衰退,但其它经济部门却得到很多的发展。
赖特教授认为,确定30年代世界大萧条对当时经济的实际影响,从历史角度看,要注意几个重要事实:如,在当时背景下非经济性冲突比经济冲突影响更大、中国跟国际经济制度关系尚不紧密、经济问题半岛线上官网是周期性而不是破产问题等。从方法上,问题在于怎么总结不同社会团体的不同经验,这里计量的估计方法很重要。通过综合考察所有以上这些因素,才能更准确地看出经济整体的变化。
蒂姆·赖特教授从事中国研究已有30余年,其间曾多次来华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与学术界多位资深学者结下深厚友谊,与我校李伯重、陈争平、龙登高教授有长期联系。此次讲座为同学们认识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提供了背景知识,也为大家思考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形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