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下午3:20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七)“科学与人文:双赢和融合”第二十二讲在6教C300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我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李正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做了题为“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的精彩报告。
吴国盛教授从历史性的角度给出中国人误读科学的背景,然后将科学放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追溯希腊源头,探讨出西方科学的根本是对自由的追求,最后指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应首先回到中国文化根本上来。吴国盛教授的讲座严谨而富有教益,幽默而充满哲理,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赢得了在场师生数次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兴趣浓厚,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吴教授的讲座非常具有条理性,步步深入。首先,他从"science"这个词语出发,阐述了中国接受和理解这个词语的三大背景--日译词汇的先天不足、西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和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这三大背景造成了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与偏读: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物质力量。追究"science"的词源是“知识”的意思,致“知”、求“真”、论“理”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追求,科学是西方文化的一种特征文化现象。吴教授从中西文化的差别对比来揭示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血缘文化、亲情文化,中国的人性理想是“仁爱”,因此人文教化的基本方式是“礼”,中国传统的诸学问或多或少都具有“礼”的特征,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亦属于“礼学”。而与之相反,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地缘文化、契约文化,它的人性理想是自由,它的人文教化方式是“自由的学术”,就是科学。接着,吴教授将焦点集中在希腊的科学上,说明希腊的科学是怎样将“理”提到绝对的高度。他从希腊数学和哲学的角度论证了希腊理念至上的思维方式。最后,吴教授强调中西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不了解这种差异,不立足自己的文化根基深入细致地思考吸纳异质文化的方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
吴教授的讲座富有哲理。在讲座开始时,便引用尼采的观点“定义只适合非历史的东西”,说明科学是变化的,需要给出一个历史性的解释。在介绍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时,引入“杀身成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说法。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尽管吴教授的讲座富有哲理,却又深入浅出,因为他在讲座中用了大量的事例和有趣的故事,如谈到希腊“理念”至上的思想体系时,他给出了一些例子来充分说明,希腊人无法说明根号2是数而引发了巨大的困惑,毕哥达拉斯学派因为教条“圆的东西是最美的不能踩”的缘故而被困在学院中被敌人用火活活烧死,柏拉图要求学生说透与其教义“天体是不变”相符的理。另外,吴教授幽默的方式也为讲座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兴趣。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吴教授与同学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同学们都表示此次讲座非常精彩,让自己受益匪浅。大家都盼望着下一次新人文讲座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