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刘兵教授做客“清华新人文讲座”谈科学家及其社会责任

2008年12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七)“科技与人文:双赢与融合”的第11讲如期在六教举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刘兵教授给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科学家及其社会责任”的精彩讲座,使在座师生受益良多,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由技术层面提升到了社会责任和伦理意识的高度。

讲座开始,刘兵教授首先引用CP斯诺、萨顿等科学家的例子,指出“人文与科学的分裂和隔阂,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有害的,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学科之间的划分过于狭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我们一般会认为这三者之间的距离很远,其实这是我们的视野过于狭窄所致,就像金字塔的三个面,你站的越高会看到它们之间距离越近,当你站在顶点时甚至会发现它们三者甚至就是一体的。”轻松活泼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都觉得耳目一新,听讲的热情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紧接着,刘教授从达芬奇的例子出发,讲述了“艺术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师”、“哲学家”等多重身份在达芬奇身上的完美统一,使在座的同学们认识到人文艺术与实用技术间并不是必然存在冲突的。此外,刘教授还通过一些著名的剧本来展示戏剧中的科学形象,剧本有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迪伦马特的《物理学家》、傅雷恩的《哥本哈根》等。刘教授通过剧本中所讲述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造成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尤其是原子弹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恐惧,将同学们逐渐引入到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中来。

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兵教授着重讲述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意识问题,并引用萨顿的话“科学是必需的,但只有它却是很不够的……科学史证明,科学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需要的,但另一方面也恰恰证明了它的不足”来告诫大家,要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的统一,不要使我们自己对技术的专注达到麻木不仁的程度,不要使我们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变得极度的枯竭。

讲座在全体师生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深入思考中接近尾声。在提问环节,刘教授还详细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我们不要被“科学发展不应有任何束缚”的偏执认识所误导,而应时时追问“我们发展科学是为了什么”,有了终极关怀我们才可能在科学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事实上,在科学史上但凡第一流的科学大师,他们往往都在科学之外有着哲学和人文的思考。作为一个有理性、有反思精神的人,我们的思维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有这种会通的意识。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1999年调入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曾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做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为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及综合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专著9种,《刘兵自选集》等个人文集8种,《超导史话》等科学史与科学文化普及著作5种,译著7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它文章300余篇,主编有《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种丛书、教材和读物。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传播。